近日,外泌体卵巢癌体外诊断方法进入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中国妇科肿瘤临床实践指南》,为医生和患者提供诊断和治疗建议,助力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改善治疗效果。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据悉,过去10年,在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中,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的5年生存率分别提升17.7%和14.4%,均已接近或超过目标要求;而同期卵巢癌5年生存率仅提升0.4%。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卵巢癌新发病例数为6.11万,死亡病例数为3.26万,致死率位居妇科肿瘤第一,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专家普遍认为,卵巢癌的延迟诊断,通常归因于肿瘤的起始隐匿性和缺乏有效的早期检测方法。
CA125作为最早发现的卵巢癌肿瘤标志物,在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并广泛使用,但即使是在晚期卵巢癌中,《妇科肿瘤标志物应用专家共识》中提到:约20%的卵巢癌中不存在CA125,且CA125在腹膜炎、肝硬化、子宫内膜异位、月经周期和怀孕前2/3时期内可能会中等升高,在任何有良性(非肿瘤)腹水的患者中都明显增高。《卵巢癌诊疗指南》中也提到,CA125在卵巢癌早期检测中敏感性较低,其中约50%的I期患者血清CA125水平在正常范围内。
可见,单凭CA125来判断卵巢癌是远远不够的,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其特异性与敏感度还远不够高。
面对上述卵巢癌早期诊断的难题,上海思路迪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8年磨一剑,研发出一款基于外泌体技术的卵巢癌体外诊断产品,打破临床常规技术检测单一蛋白指标的局限,总体灵敏度超过95%,今年初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业内认为,这对卵巢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早诊,可以将更多的卵巢癌患者拦截在I期;对于处在育龄期的I期卵巢癌患者,通过早治,可以有效保留其生育功能。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孔北华表示,本次更新的指南中,一个重大的突破便是将基于外泌体技术的卵巢癌诊断方法纳入其中。外泌体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生物医学技术,它通过检测肿瘤细胞释放的外泌体中的特定标志物,为癌症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孔北华还表示,外泌体诊断标志物技术进入医学诊疗指南,意味着未来卵巢癌的诊疗将更加精准、高效。通过这一技术的应用,有望进一步提高卵巢癌的早期发现率,为患者提供更及时、更有效的治疗,降低致死率。(记者 龚雯)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