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比线上贵一倍,国家出手治理药价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6-27





  叮,叮,叮……6月12日傍晚,在北京市昌平区一家以线上外卖为主的连锁药店前台,不断响起外卖订单的提示,药店工作人员一直忙碌地装外卖药品。随着“618”的到来,各大电商平台开始进行降价促销活动。某电商平台的买药页面上显示“部分商品满149元减30元,热销爆款1元封顶”等内容。因为购买便捷、价格优惠,线上买药如今成了不少人的首选。


  近日,国家医保局下发《关于开展“上网店,查药价,比数据,抓治理”专项行动的函》(以下称“函件”)。据报道,函件已发到各地医保局,具体施行依照各省安排。


  该函件指出,以网络售药平台“即送价”为锚点,将省级集采平台挂网价格、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价格、定点零售药店药品价格等各渠道药价,与网络售药平台“即送价”比对,发现异常高价,督促医药企业主动调整。这意味着,外卖、电商平台的药品价格,将成为药价治理的参照。


  多名受访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零售药店面临强监管是趋势。该函件一旦开始实施,将会对线下零售药店产生明显冲击。湖南省药品流通行业协会原秘书长黄修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函件相当于“四同药品(同通用名、同厂牌、同剂型、同规格药品)”药价治理的延续,药品价格治理一直在进行中。


  摸清药品的真实底价


  今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在药价监管方面的行动不断。今年1月,国家医保局发文,对照全国现有挂网药品价格形成的监测价,进行全面排查,到2024年3月底前,基本消除“四同药品”省际间的不公平高价、歧视性高价。


  3月,国家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施子海带队赴辽宁调研定点零售药店药品价格管理等工作。施子海强调,要总结完善沈阳市、大连市探索通过线上方式,对定点零售药店线下价格比价的实践,方便患者选择经济性更优的药店,推进定点零售药店价格公示、监测与治理。


  前述函件指出,以网络售药平台“即送价”为锚点进行比价。原则参与比价的是同通用名、同厂牌、同剂型、同规格、同包装药品,必要时可运用差比价规则对不同规格、不同包装的药品比价。


  黄修祥认为,线上药店的价格更透明,这类药店为了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会把药品的价格压低。国家医保局此次发函,主要是想摸清药品的真实底价,而“即送价”比较能体现药品底价。即送价,即当日同城即时配送价格。去年,黄修祥曾做过一次小型调研,该调研针对湖南省一些大型连锁类零售药店的畅销药品。调研发现,整体上,线上、线下的同款药品的价格差区间已达到30%甚至更高。


  黄修祥表示,前述函件提到的比价,主要针对能进行医保购买、排名靠前的药品品种。他认为,尽管很多省级集采平台挂网价进行了四同药品的药价治理,价格相对比较透明,但由于供应商和医院的部分利益输送未完全切断,一部分“水分”仍可能体现在挂网价中。药品挂网价,即药品在全省药械集中采购平台的公示价格,供全省公立医疗机构采购。相较而言,线上药店药价,是在药品成本价基础上,加上了平台抽成费、骑手配送费等费用,这一价格可能更接近药品真实价格。


  对于集采药品,2020年,湖南、浙江、新疆等地先后出台规定称,药店销售集采的中选药,在中选价格基础上,最高只能加价15%。“有的地方加价15%,有的地方药店销售集采药不加价,按照当地挂网价销售,各地规定不太一样。”黄修祥表示,现在药品零售端的价格分化严重,一些和挂网价、集采价一致,一些会出现不同程度加价情况。


  记者注意到,对同种药品而言,线上的不同药店间、线上药店和实体药店间的药价均存在差异。以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降压药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规格:5毫克 28片/盒)为例,一家实体连锁药店的销售价格为133.9元,京东平台某家线上药店6月13日的售价为67.62元,差额高达66元;另一家连锁药店中,该药物在线下实体店的价格,比该药店线上网店的价格贵10元左右。


  另一款降糖药盐酸二甲双胍片,在某连锁药店北京的一家线下门店,售价为25.8元/盒(20片),同规格同种药品在其美团上的线上网店售价约24.1元/盒。不过,在另一电商平台上,该连锁药店的网店中,这款药10盒售价191元,相当于一盒19.1元。


  在黄修祥看来,线下和线上药店吸引的顾客群不同,二者间的“价格战”不可避免。黄修祥表示,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顾客到线下药店选中某款药后,不会在店内直接购买,而是直接在网上下单。


  记者注意到,有的线下药店为了和线上药店竞争,也开始寻找各种“降价”办法。前述连锁药店的店员表示,为了与线上网店竞争,该实体店里也有“应对策略”,比如,如果在药店购买两盒及以上某款药品,都能按照其线上网店的单价付费,整体算下来比在网上买更便宜。就大部分药品而言,网上的价格虽然会更便宜,但这一更便宜的优惠价往往局限于第一盒药,从购买第二盒药开始,价格就会跳回优惠前的水平。


  以在该实体药店内购买江中健胃消食片为例,其网店售价为12.75元,实体药店标注的价格是19.9元,以12.75元/盒的价格购买2盒,共计25.5元。对比而言,在该药店美团平台的网店购买时,第二盒的价格恢复至24元,购买两盒最终价格总计36.75元,高于线下消费。


  “实际上很多省份已按照前述函件要求开始行动。预计6月底,各省份会公布一批关于虚高药价治理的典型案例,各地医保局可能会约谈相关药品的生产企业及零售药店,要求其进行价格调整。”黄修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对上游药企和零售药店来说,最差的结果可能是医保局要求对虚高药品进行“追差”。比如,某款能通过医保报销的药品在一家实体药店的售价是10元一盒,但线上价格是8元一盒,2元差价被认为是虚高的,医保局会追回这部分差价。


  据报道,目前陕西西安市、咸阳市,广东深圳市等多地医保局已上线定点零售药店药品比价系统。访问者可通过此系统查询到某一药品的药店均价、医院均价、药店价格区间、医院价格区间,实现线上实时比价。


  “比价系统出来后,部分生产企业可能下调其产品的挂网价格,以实现与其他渠道药价的趋同。”黄修祥表示,今年6月,辽宁省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网发文称,辽宁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收到齐鲁制药主动下调“集中带量采购”产品挂网价格的申请。经研究,同意企业降价申请,全省医疗卫生机构6月19日零时起执行新采购价格。


  据公示名单,被下调挂网价的药品是两种处方药,分别是注射用帕瑞昔布钠和替吉奥胶囊,下调后的价格,不足原来挂网价的六分之一。黄修祥说,处方药70%~80%的终端市场在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在这方面的占比较低。未来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可能会主动调整药价,以保证更大概率地抢占医院端市场。


  “有的企业可能会直接要求线上商家下线电商平台的产品。”据黄修祥了解,很多制药企业并不希望产品被挂到线上销售,因为线上的药价不受控制,维护药价处于合理范围的难度也很大。风云药谈创始人张廷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未来省级挂网平台价格、定点零售药店价格、线上电商价格三者趋同是大趋势。


  非处方药主要流向零售药店。黄修祥表示,对一些明显低价的药品,生产企业会要求零售药店将价格提上去。因此,所有渠道的药价趋同,对消费者而言,不一定是最实惠的。


  线下药店将明显分化


  一直以来,连锁药店普遍通过并购扩充门店,以实现收入增长和规模扩张。5月20日,国家药监局发布的《药品监督管理统计年度数据(2023年)》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全国药店数量为66.70万家。据商务部2013年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全国药店门店总数为42.38万家。十多年时间,药店数量增加二十多万家。


  过去一段时期,国内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的支付范围主要在医疗机构,零售药店主要使用个人账户报销。2023年2月,国家医保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的通知》,明确参保人员凭定点医药机构处方,在定点零售药店购买医保目录内药品发生的费用,可由统筹基金按规定支付。


  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 Health创始人赵衡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随着门诊统筹推进,药店不仅面临客户回流到医疗机构的问题,也将迎来严监管。药店原来以医保获客为主要手段的发展模式,会迎来挑战。他认为,随着门诊统筹的推开,零售药店首先面临处方回流院内的挑战。因为医院和社区诊所都能够使用门诊统筹,而该政策并非适用于所有药店。“这种回流现在很明显。”他说。


  今年3月,发表在《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上的一项研究提到,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的政策落地还存在诸多难点,多数药店短时间内,仍面临客流和收入减少的困境。一项针对武汉、成都、长沙三个城市的研究显示,门诊统筹政策实施半年来,约1/5的定点药店医保药品销量不升反降,仅有16%的药店医保药品销量增长超过10%;约40%的调研药店客流量增长不到1%,甚至下降。


  “线下药店的生存变得更艰难了。”黄修祥说,他向记者提供的一项来自湖南省的数据显示,去年,湖南省门诊统筹基金总支出42.91亿元,其中定点零售药店结算940.35万人次,基金支出14.997亿元,占比34.95%。这意味着,零售药店只占35%门诊统筹比例,剩余65%都流向了医疗机构。他注意到,去年医保定点药店开展门诊统筹以后,有无门诊统筹资质,对药店生意影响很大,有资质的药店生意红火,反之生意冷清。只有屈指可数的非医保定点药店能获得不错的收入。“这类药店往往具备专业的服务能力,比如药店店长原来是医生,更容易获得顾客信任。此外,这类药店一般会拓展非药物领域的业务。”


  在黄修祥看来,未来回流能否缓解,一方面,要看医保部门是否专门给零售药房分配一部分门诊统筹预算额度;另一方面,要看电子处方能否顺利流转。


  根据多家连锁药店上市公司的财报数据,医保药品收入大体占连锁药店整体销售额的40%。黄修祥曾调研数十家连锁药店,其中80%的药店在今年5月出现业绩亏损。“今年开始,会有很多亏损的药店倒闭。这些药店的药品单价、毛利率都在下降,但药店人力成本、房租没有下降。”黄修祥表示。


  黄修祥认为,药店出现亏损的根本原因,是药店数量过剩。据商务部数据,2020—2022年,国内药品零售市场销售额分别为5119亿元、5449亿元、5990亿元。“药品的总体消费水平相对固定,药店数量增加,导致每家药店的利润被摊薄。同时,还加剧了药店之间的竞争。”


  近年来,国内医保支付范围开始扩大到线上药品零售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已可以在线上刷医保购药。去年10月,山西省医保局发布《关于开展“互联网+” 医药服务医保支付(试行)工作的通知》,提出“外卖购药刷医保”相关试点范围直接扩至全省,报销账号范围从个人延伸至统筹。


  5月26日,北京市医保局称,正组织京东和美团两家购药平台开展非处方药线上支付系统测试工作,力争在今年7月1日接入200家以上医保定点零售药店,向参保人员提供服务。医保账户包括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后者主要用于住院治疗报销。在定点零售药店,参保人可以使用医保个人账户支付个人负担的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费用。


  赵衡表示,在压力面前,药店市场将出现分化,从原先以医保为主来获客的模式变为医保药店和非医保药店分流的模式。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研究院药店所研究员李子浩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药店想靠医保药品实现盈利很难。去医保化是线下药店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不过,由于药店销售的医保药品占比并不低,因此,药店转型不容易。


  黄修祥表示,今年全国范围内,各大连锁药店出现了较为相同的趋势,只要出现亏损的门店,基本会很快被关闭。连锁药店上市公司以前是“买买买”地不断收购,现在基本不再开设新药店,更多的关注点在整合现有药店、业绩扭亏及加盟合作上。黄修祥认为,依靠赚取药品进销差价模式盈利的药店走不远。无论是在药物推荐服务上,还是内部管理上,药店都要顺应这种外部政策性的变化。


  他认为,国内零售药店最终的走向应该是类似于日本等地的药店,即“多元的更多元、专业的更专业”。他进一步解释,专业的药店,即患者到医院开处方后,药店有药剂师调配处方并开药;多元的药店,即以大健康产品为中心的药店,可以购买药品、保健品等多种产品。这两类药店应是独立的两种体系,互不影响。在赵衡看来,线上药店永远是线下药店的补充,不可能对线下药店完全替代。


  转自:中国新闻周刊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