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养生历 分享一年四季的健康智慧
——江苏省中医院专家带您“解锁”全年养生要点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作为中国人标识岁月的独有刻度,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也蕴藏着保持健康体魄的秘宝,体现着中医“顺应自然,调和阴阳”的思想。江苏省中医院多位专家为扬子晚报读者开出二十四节气养生清单,与您分享应时养生的奥秘。 通讯员 麻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立春(2月4日)
生发阳气、调顺肝气
2月4日是“立春”节气,一年的养生由此拉开序幕,江苏省中医院感染(肝病)科行政副主任、主任中医师车军勇为大家划重点,立春养生主要抓住两点:生发阳气、调顺肝气。
“生发阳气”就是防止损伤人体阳气,提高人体机能。穿衣方面:不要过早减衣,保护好腿脚及下半身;运动方面节奏缓和,以“微汗”为好,避免大汗伤肝阳、心阳;睡眠方面不要熬夜,不要超过晚间11点睡觉,保证睡眠质量。饮食方面增甘少酸更护肝,应少喝酸性饮料,少吃辛辣食物,多吃绿色果蔬。养肝需保持良好情绪,避免心情不和、情绪失控导致的肝阳上亢、损伤肝阴。
清明(4月4日)
除了养肝,还要防皮肤过敏
清明节气,因为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副主任中医师姚彦表示,清明时节肝气旺盛,要学会养肝。
春季要注意不要熬夜,尽量在子时(23点至1点)前入睡。饮食最好选用性平、甘、微温的食物,如山药、红枣、黑豆等,避免吃油腻生冷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比如粗粮类、猪肝、鸡肝。春天肝旺的时候,要少吃酸性食物如牛羊肉、精白米、糖类等,否则会使肝火更旺,损伤脾胃。此季节也是过敏性疾病高发季节,提醒大家春季防治皮肤过敏,需从避免接触各类过敏原入手。
芒种(6月5日)
调阴阳,心不“忙”
芒种节气是仲夏的开始,江苏省中医院普内科副主任中医师叶沃若表示,芒种养生要注意调阴阳,做到冬病夏治,健脾祛湿,清心降火,心不“忙”。
芒种到夏至的这段时间,日出较早,日落较晚,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期,也是阴气初生的时期,因此芒种养生首先要顺应阴阳变化规律,滋养初生的阴气。养阴最有效简单的方法就是睡觉,尤其是睡好“子午觉”,在“子时”23点前入睡,“午时”11点-13点间小憩15-30分钟。芒种时期天地阳气旺盛人体之阳也相对活跃,此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通络、鼓舞正气等方法可以治疗一些好发于冬季的虚寒性疾病。
雨水(2月19日)
春捂防止“倒春寒”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江苏省中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中医师陈剑梅介绍,初春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却又容易出现“倒春寒”。同时,人体的抵抗力在冬季后难免有所下降,对风寒之邪的抵御能力也会有所下降,易感邪而致病。根据“雨水”节气的特点,养生重在春捂防寒,健脾除湿,调畅情志,起居适宜。
有谚语“寒从脚起,湿从下入”,人体下身血液循环相对上身来说较差,更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所以初春要注意腿部保暖。减衣时,要先减上衣,后减下装,鞋子也要穿得暖和一点。
谷雨(4月19日)
饮食、锻炼排出体内湿气
江苏省中医院肿瘤内科主任中医师谷雨介绍,谷雨时节降雨开始增多,空气湿度加大,还要注意胃肠道、骨关节等疾病的加重。该节气湿邪容易侵入人体,造成胃口不佳、身体困重不爽、头重如裹、关节肌肉酸重等症状,若已经患有各类关节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容易在该节气诱发。要注意祛湿,在饮食上加以配合,如白扁豆、红豆、薏仁、山药、荷叶、芡实、冬瓜、陈皮、白萝卜、豆芽、鲫鱼等食物都具有良好的祛湿效果。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且动作柔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瑜伽、慢跑等适量出汗的健身方式,有助于排出体内的湿气。
夏至(6月21日)
艾灸温阳,事半功倍
夏至节气标志着炎炎夏日到来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江苏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副主任医师徐道明表示,趁着阳气旺盛,借大自然“温热”特性,通过三伏灸、三伏贴等中医外治疗法,结合中药内服,佐以食疗、按跷导引,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达到温阳散寒,补虚利湿的目的,从而增强人体抵抗力。
惊蛰(3月5日)
养阳气、顺肝气,气血舒展畅达
江苏省中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中医师朱元介绍, “冷惊蛰,暖春分”,惊蛰养生要顺应阳气升发的特点,使自己的精神、情绪、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
惊蛰时节养生要以“舒展经络、调和气血”为主,只有经络得到疏通,气血才可流遍全身,方能使机体正气充沛从而抵御疾病。“舒展经络”建议适当进行太极拳、散步、泡脚等相对柔和的活动,提高新陈代谢和免疫力,以保证身体的平衡状态。惊蛰时节,肝之阳气升发,易动怒,因此要戒暴怒,忌心怀忧郁,忌妄动肝火。
立夏(5月5日)
养生从“心”开始
立夏是万物茂盛,走向兴盛的标志。气温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正值自然界阳气渐强、阴气渐弱之际,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中医师李婕介绍,“心”与 “夏”相应,夏季心阳最旺,“心在液为汗”,汗出过多,易耗伤心气。所以立夏节气应以养心、养阳为要。
午睡可以调阴阳、养心神,从而预防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午睡的时间一般以半小时到1小时以内为宜。天气逐渐炎热,心火容易旺盛,出现口疮、痤疮、心烦、便秘等症状,适当进食苦味食物,可以清热泻火。
小暑 (7月6日)
要养阳气、祛暑湿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江苏省中医院老年医学科行政副主任、副主任中医师徐奚如介绍说,小暑时节,炎热的天气会导致空气湿度升高,形成湿热的环境,从而加重人体内湿邪的滞留,人们更容易受到湿气的影响。湿气滞留体内,易导致湿热病证的出现,如浑身沉重、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关节疼痛等症状,严重可能出现中暑、腹泻、脱水、热痉挛、疱疹、湿疹、痱子等疾病。小暑养生要养阳气、祛暑湿。
三伏天是一年中的阳中之阳,此时人体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脏腑气血通畅,是舒展、养护阳气最好的时机。无论是调理冬日易发疾病,还是驱寒祛湿、养生保健,药性都能更快速地渗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春分(3月20日)
消化疾病高发,健脾养胃很关键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是一年中阴阳平衡、昼夜平分、寒温各半的日子。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副主任中医师陆玥琳表示,应利用好节气养生,调摄起居、饮食、情志各个方面,恢复人体阴阳的平衡。
中医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多食酸味会使肝气过盛而损伤脾胃,因此少吃酸性食物的同时应适当摄入甜味食品,如大枣、莲子、枸杞等。春分时节雨水渐多,脾为湿困,易出现腹胀、呕吐、腹泻等消化不良的症状,饮食上可多吃薏仁、山药、赤小豆等健脾化湿。此外,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适量进食葱、蒜、韭、芥等,养阳的同时兼顾防腐杀菌。
小满:(5月20日)
春夏交接,温热挟湿,注意清热利湿
正值春夏交接之时,小满后高温多雨,紫外线强烈,湿度较高。江苏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中医师周静波表示,这种温热挟湿的气候特点导致腠理开泄,耗伤津液,同时湿困脾胃,影响脾胃运化功能。饮食上,可以吃一些清热利湿、生津止渴的食物,比如薏苡仁、冬瓜、丝瓜、黄瓜、水芹、荸荠、山药、西红柿、胡萝卜、鸭肉、鲫鱼、草鱼等。少食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
小满气温渐高,人体出汗增多,汗为津液,易耗气伤津,运动不宜过度,身体微微汗出即可,切莫大汗淋漓。
大暑 (7月22日)
养“心阴”,护“脾气”
大暑时值“三伏天”的“中伏”前后,是“上蒸下煮”“湿热交蒸”到达极点的时节,当令之气为暑热。江苏省中医院急诊科行政副主任、主任中医师徐顺娟介绍,大暑节气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正是进行“冬病夏治”的好时机。
饮食方面提倡多样化,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大暑节气,可以选择绿豆百合粥、西瓜翠衣粥、薏米小豆粥等补气清暑、健脾养胃,或煮粥时放一些淮山药、茯苓等药食同源的食材,祛湿效果会更好。适当增加苦味蔬果,比如苦瓜、荷叶等有助于清热去火、健脾除湿。多吃开胃消暑的食物,比如赤小豆、薏米、南瓜、西瓜、黄瓜、丝瓜等,也可以做成如绿豆汤、冬瓜汤、银耳百合汤、冬瓜海带汤等食用。
立秋(8月7日)
换季开始,要“养阴润燥”
立秋节气,这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但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江苏省中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中医师周青表示,立秋重在“养阴润燥”。饮食仍应遵循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原则,重点保证新鲜蔬菜水果摄入,每日500克蔬菜(深色蔬菜占一半),250克水果,粗杂粮薯类至少占到主食的1/3。另外要保证足量饮水。蔬菜应选择新鲜汁多的,如地瓜、黄瓜、冬瓜、西红柿、萝卜缨、芹菜等;水果应食用养阴生津之品,如雪梨、葡萄、香蕉、甘蔗、荸荠等;若出现大便干结者,还可加酸奶、黑芝麻、白蜜等柔润食物,养阴润肠。
寒露(10月8日)
寒露不露脚,防止“寒从脚起”
寒露是进入深秋的标志,是天气由凉爽到寒冷的转折。江苏省中医院心血管病科行政副主任、高血压研究所执行主任、主任医师刘鸣表示,这一天也是全国高血压日,这种气候变化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更易引起血压的波动。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憋尿可能会引起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紧张,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从而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且在长时间憋尿后,也不宜突然用力排尿,这样易诱发排尿性晕厥。“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寒露后应注重足部的保暖,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袜,睡前用热水泡脚等,防止寒从脚起。
大雪(12月6日)
“病从寒生”,莫让阳气外泄
大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江苏省中医院消化(脾胃病)科副主任中医师宁丽琴表示,大雪节气,人体的新陈代谢也减缓了,患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人比平时明显增加。
冬季建议少洗澡,多泡脚。俗话说,“寒从足起,病从寒生”。足部既是三条阴经的起点,也是三条阳经的终点。中医认为足部是人体阳经和阴经的交接地,对全身的气血运行起到重要的作用。宁丽琴介绍,可以尝试中药泡脚,促进气血运行,帮助身体疏通经络,从而达到防病与保健的效果。
处暑(8月22日)
暑气终止,凉意渐生,做好“收、养”
随着处暑节气的开始,天气日渐转凉,由热转寒,为“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江苏省中医院肾科副主任中医师刘琼表示,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着“夏长”到“秋收”而相应发生改变,因此,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
中医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在饮食调养方面,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饮食,以防秋燥伤阴,比如银耳、甘蔗、燕窝、阿胶、梨、芝麻、藕、菠菜、乌骨鸡、猪肺、豆浆、鸭蛋、蜂蜜等,以及百合粥、银耳粥、杏仁粥、莲子粥、坚果粥、芝麻糊等养生粥。
霜降(10月23日)
注重脚部、腹部及膝部保暖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江苏省中医院妇科行政主任、主任中医师任青玲介绍,晚秋早晚温差大,冷热失常,虚邪贼风往往会乘虚而入,使人生病。
这个时节要注意保暖防寒,尤其是抵抗力相对比较弱的女性及老年人。寒主收引凝滞,没有做好保暖的话,女性容易引发月经不调、痛经,老年人易患上“老寒腿”等毛病,因此要特别注重对于脚部、腹部及膝部的保暖。对于抵抗力较低的人群可以佩戴保暖护膝,保持膝关节温度,也可坚持晚上泡脚,每次泡20分钟左右,泡到身体微微出汗以利于驱寒,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
冬至(12月21日)
养骨“三大宝”,御寒锻炼防跌倒
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副主任中医师黄正泉表示,冬至过后气候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教给大家冬至养骨的“三大法宝”。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防寒保暖”;其次,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护膝,为膝盖提供必要的支撑与保护;在日常生活、户外活动时尽量不选择“爬山、爬坡”等运动。冬至节气里,可以选择在下午阳光充足的时候,进行低强度的户外运动,如散步、慢走等运动,以达到强筋健骨的作用。可以通过食用奶制品、海产品、豆制品等高钙食物来补充身体所需的钙质,再结合下午散步的“日光浴”,可以起到预防骨质疏松的目的。
白露(9月7日)
提高免疫力,预防呼吸道疾病
白露时节后早晚温差会加大,温度下降迅速,秋意会越来越浓。江苏省中医院儿科副主任中医师孔飞表示,白露这个时节,儿童呼吸道疾病如感冒、鼻炎、哮喘等发生率会明显增加。建议早晚出门时带一件外套,注意防寒保暖。还需要适当进行耐寒训练,从而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比如:每天早上可以尝试冷水洗脸,对面部、颈部以及鼻子用冷水进行清洁。
“白露到,鼻炎闹”。对于有过敏性鼻炎的孩子,尽量不要一大早出门,出门尽量戴口罩,减少室内游乐场时间,教室房间通风,少吃辛辣食物,做做“鼻炎操”。“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晚上睡觉前一定要关窗,冷风侵袭很容易引起哮喘等疾病的发作。
立冬(11月7日)
敛阴护阳,做好“冬藏”
立冬节气,是冬季的起始。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草木凋零、蛰虫休眠。
江苏省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中医师蒋中秋表示,立冬以后,天黑的早,尽量早睡晚起,使人体的生物节律与自然节律相一致,达到天人合一,这样更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立冬补冬,不补嘴空”,一些地方有“补冬”的说法。“立冬后,在进补方面,大家需根据地域以及自身体质选择食物,选择清补、温补或小补,用以滋阴益气,忌油腻厚味或盲目进补。冬在五脏应肾,可以多食一些补肾之品,如甲鱼、母鸡、黑芝麻、核桃仁、首乌粉、枸杞、桂圆肉、栗子等补肾藏精,养精蓄锐。
小寒(1月5日)
冷到抖!做好“养藏”以免“伤阳”
小寒是冷气积久而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江苏省中医院普外科主任中医师朱宏表示,小寒尤其要注意保暖,躲避寒气,做好“养藏”,以免阳气散失。
“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因为这一时节地表寒气深重,稍不留神就会被风寒侵袭,导致感冒、咳嗽、发烧、鼻炎、哮喘等一系列疾病。人体的头、胸、脚这三个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袭。寒主收引,容易让血液凝滞,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朱宏强调,防寒保暖依然是这个节气的重点,切不可“要风度不要温度”。
秋分(9月22日)
寒凉渐重,补肺润燥,增强体质
“秋分”这天正好在秋季90天的中间,有着“平分秋色”的意思。江苏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中医师谈欧介绍,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多出现如干咳、口干咽燥、皮肤瘙痒缺乏弹性等秋燥表现。秋日“宜收不宜散”,谈欧表示,做好秋“收”的关键是早睡早起。
饮食上谈欧建议可以适当吃些清润、温润的食物以及含酸或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等品,如芝麻、山药、荸荠、枸杞、核桃、糯米、蜂蜜、乳品、雪梨、藕、甘蔗、柚子、柑橘、山楂、石榴、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柿子、白萝卜、红薯、老莴苣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五谷类宜江米、荞面、鲜玉米、高粱、红豆等。
小雪(11月22日)
做好“藏精”,应对外邪侵袭
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将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黄帝内经》中讲“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江苏省中医院血液科主任中医师陈健一表示,如冬季没有好好养精蓄锐,那么等到春季来临,病毒、细菌等也开始活跃时就没有足够的正气去抵御外邪,自然也就容易生病,所以冬季养生,一定要做好“藏精”。
此季节可用食物来填补阴精,使阴精积蓄,培补肾元,骨健髓充,元神得养,也是对夏季损伤阴精的补充;冬季天气比较干燥,建议适当进食补养阴精的食物,可以吃一些海参、乌鸡、老鳖、百合、枸杞子、银耳、木耳、梨、猕猴桃等食物,并与补气健脾的红枣、莲子、桂圆、山药、茯苓等搭配食用。
大寒(1月20日)
年味渐浓,注意防“五寒”
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意味着天气极度寒冷,江苏省中医院生殖医学科主任中医师郭银华表示,养生保健要特别注意预防“五寒”。防颈寒,保持颈部的温度对于预防颈椎病尤为重要;防脚寒,最简单且有效的驱寒方法还是泡脚;防腰寒,以保养阳气,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健康;防鼻寒,保护呼吸道健康的第一步;防肺寒,为了防止哮喘,首要是背部和脖颈等关键部位的保暖。
转自:扬子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