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儿童用药研发创新迎来一个好消息。“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育健康及妇女儿童健康保障”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评审结果公布,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牵头,联合达因药业等9家单位申报的《儿童用药改良与临床评价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正式获批立项。
记者了解到,儿童用药品种短缺、剂型和规格不适宜、超说明书用药现象普遍、临床试验难度大等问题仍然存在。业内专家表示,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以顶层设计守护儿童用药安全可及。下一步,要加强“政产学研医”多方联动,强化研究创新,打通儿童用药关键“堵点”,构建儿童用药行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儿童药品缺乏
据“中国儿童用药数据库”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31日,我国已批准上市的儿童专用药数量共1049个(按品规计),仅占我国已批准上市药品总数的3.2%;已批准上市的成人儿童共用药数量为4042个(按品规计),约占我国已批准上市药品总数的12.4%。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部分大型儿童专科医院的千余种药品中,儿童专用药及成人儿童共用药占比为49%左右,另外51%为经验性用药。
儿童适宜药品缺乏是儿科面临的突出问题,很多患儿在服药时都被当成“缩小版成人”对待,按照“小儿酌减”的原则把成人药给儿童减量使用。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一致表示,这种做法存在安全隐患。
当前,儿科“用药靠掰、剂量靠猜”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一项关于儿童“口服药品分剂量”调研显示,硝西泮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螺内酯片、呋塞米片等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药品分剂量占比达90%以上,剂量常为成人用量的1/2、1/4,低龄儿童可能只有成人剂量的1/20、1/40。剂量的准确性、用药安全性都存在风险。
多项研究数据显示,儿科临床用药至少45%药品说明书缺乏儿童用药用量,尤其在重大疾病领域,儿童恶性肿瘤50%药物超说明书使用。而用药错误对儿童造成伤害的风险是成人的3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名誉主任、《儿童用药改良与临床评价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王晓玲介绍说,儿童期的疾病谱、发病率与成人有所不同,成人用药数据不能准确预测儿童给药剂量。她认为,某些特殊的药物在生长发育快速变化的低龄儿童中,影响个体间差异的因素更多、更复杂,较成人更需要个体化的精准应用,“量体裁衣、斤斤计较”。
达因药业集团总裁杨杰指出,儿童用药十分复杂,在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等方面,其生理、病理特点与成人不同;此外还受限于儿童的咀嚼、吞咽能力,儿童用药有其特殊性,常规的成人用药并不适合直接应用于儿童。“不管是对于已上市药物的仿制、改良,还是开发针对儿童患者的创新药,都需要考虑儿童群体的生理特殊性。”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物制剂研究室郑稳生教授建议,在剂型设计、用药剂量准确性和灵活性、口感和矫掩味方面综合考虑,需要量身定制儿童乐于服用的口味、形状、颜色的口服制剂、儿童生长发育的创新制剂。
政策助力儿童用药产业发展
事实上,儿童用药短缺及风险高是全球性难题。在我国,儿童用药适宜品种少、适宜剂型和规格缺乏、药物临床试验基础薄弱和不合理用药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对此,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儿童用药发展,各项政策不断出台完善。例如,鼓励研发申报儿童用药优先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先后发布四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引导儿童用药研发;出台《关于保障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临床急需儿童用药申请优先审评审批品种评定的基本原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儿童临床用药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法规。
王晓玲表示,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以顶层设计守护儿童用药安全可及。“我国以‘政产学研医’联动的创新儿童药研发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举例来说,北京儿童医院牵头承担多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儿童用药专项,联合59家医产学研企,攻克了微片、无水吞服、冻干口崩等制剂技术,研发55个新品种;提出低龄儿童个性化给药理念;率先成立2个全国性儿童用药行业组织,搭建交流合作平台,辐射推广适宜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以儿科临床需求为导向推动药品生产企业研发,加大对儿童用药品种及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补齐儿童药物适宜剂型、规格不足等短板。”
郑稳生指出,随着国家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社会和家庭规范用药意识增强,我国儿童用药市场需求将持续释放。
除了中央层面加大支持力度之外,地方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助推我国儿童用药产业发展。
河北省提出,“着力解决河北省儿童药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鼓励企业研发创新、提升儿童用药质量、打造儿童用药知名品牌,提高生产供应保障能力”。
浙江省鼓励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提出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准入机制,根据相关目录下无在线交易儿童药品的,法定说明书中明确适用于儿童的药品可按“无在线交易药品”定价原则申请挂网。
北京市则明确“开展相关病种药品供应保障情况监测,加大相关药品供应保障力度,确保儿童用药需求”,“支持儿童用中成药研发”。
儿童用药关键“堵点”亟待打通
近年来,我国儿童用药领域的科研创新水平明显提高,与此同时,种种因素又制约了我国儿童用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专家表示,儿童用药市场容量有限,受技术壁垒高、研发周期长、生产局限性大、特殊人群的药物临床试验实施难等因素影响,大部分企业的生产意愿低且研发积极性不高。破解行业发展难题,亟须打通儿童用药关键“堵点”。
“儿药企业主要面临研发和生产成本高,但预期利润不明朗,集采下的高成本和低定价使得企业的收入并不乐观,这就导致儿童用药投入回报率普遍较低。”杨杰表示,儿童用药需要平衡价格与研发创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构建行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她建议,加快研究制定有关临床数据保护、市场独占期、市场准入、药品定价、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逐步形成贯通儿童用药全生命周期的政策闭环。
儿童用药往往涉及复杂的制剂技术,例如口服液体缓释技术和多颗粒缓释技术等,它们往往工艺复杂,产业化设备相对缺乏。在郑稳生看来,“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技术水平;制药设备创新,改善产业化设备可及性和性能”是关键。
郑稳生指出,儿童临床研究是制约我国儿童用药发展的瓶颈之一,招募儿童受试者更是困难重重。他建议,一是要强化临床研究创新,更合理地利用有限的临床资源;二是要建立临床数据保护制度,激发企业开发儿童用药的积极性;三是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公众参与到儿童临床试验的意愿。
王晓玲表示,儿童用药,尤其在血液病、恶性肿瘤、重症感染等儿童重大疾病用药方面,要加强“政产学研医”多方联动,共同探索突破儿童用药改良与临床评价的关键技术。例如,建立从上市前临床评价到上市后精准使用的评价体系,搭建个性化调剂服务体系及个体化精准用药体系,构建“临床需求-药学开发-临床评价-精准应用”的完整研发链,实现儿童重大疾病用药差异化研发和精准化应用,加快我国儿童重大疾病用药的自主创新研发,提升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