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外对益生菌研究的不断深入,益生菌应用日益广泛,在下游需求的拉动下,我国的益生菌市场保持稳健的增长态势。新发展阶段,加快研发和应用转化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于近日主办的第十八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上,2023年益生菌科技与产业创新论坛同期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围绕益生菌技术成果研究与转化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分享各自观点。
搭平台
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主任委员、江南大学校长陈卫表示,近年来,随着益生菌科学研究与产业链纵横延伸的速度不断加快,益生菌行业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且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从起步、成长,再到蜕变,经过20余年的健康发展,益生菌行业在自主知识产权菌株选育、生产关键技术、产品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尤其在经历了新冠疫情后,益生菌的健康作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关注,其健康益处也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伊利等国内相关企业对益生菌技术研发的投入不断加大,大力提升基础创新能力,加大益生菌菌株开发及相关应用技术,不断推出自主研发的益生菌菌株。
陈卫指出,虽然我国益生菌市场已发展至千亿元规模,但以科技创新助推益生菌行业高质量发展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各界锐意进取,共同努力。在研发体系建设上,需要更加注重建立联合研发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在知识产权保护上,需要建立更高效协同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鼓励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支持益生菌领域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在技术人才培养上,需要加强政策扶持,项目指导和服务保障,为我国益生菌行业的发展培育后备力量。陈卫希望,专家学者们能够分享最新科学洞见,激发创新思维,探索技术成果转化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为益生菌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伊利集团副总裁云战友指出,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推进,大健康产业近年来高速发展,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战略性新型健康产业的典型代表之一,益生菌产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内核,在过去十几年间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乳制品是益生菌最主要的载体形式之一,突破益生菌领域的科技创新,对构建我国乳业新的发展模式,促进乳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伊利作为龙头乳企,一直以来坚持完善创新的布局,加快技术创新的应用,以创新驱动发展。经过多年的科研积累,伊利构建了自主母婴源菌株资源库,以及涵盖菌株筛选、功能验证、菌粉研发、产业应用的自主研发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孵化了功效涵盖肠道健康、体重控制、口腔健康、母婴健康等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菌株。其中一些菌株已经在多款产品中加以应用,并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云战友表示,未来,伊利将更好地发挥龙头乳企的创新带动作用,整合全球的优质资源,聚焦国产益生菌,提升益生菌自主研发的创新水平,助力国民营养健康事业的发展。
重科研
扎实开展益生菌领域基础研究
近年来,我国食品领域的专家学者在益生菌领域的基础研究不断深入,支撑我国食品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中国海洋大学功能性乳品与益生菌工程研究室主任张兰威在报告中介绍了乳品发酵剂研究的相关进展。张兰威介绍,我国酸奶工业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21世纪初开始高速发展。发酵乳的品质特性取决于原料乳和发酵剂的质量。目前,发酵乳工业化生产主要采用直投式发酵剂,我国主要应用进口的发酵剂,同质化现象严重。国内科研院所正在对乳酸菌资源进行广泛收集,系统研究菌株的差异性及其对发酵乳风味的影响,以夯实发酵剂产业化基础。目前,在研究中,采用感官分析结合风味组学手段,得到特定风味的关键化合物——发酵乳风味多样性;利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手段挖掘其代谢的关键基因——构建筛选菌株的新方法。他认为,发掘关键风味成分是今后菌株筛选的重要方向之一。不同发酵剂菌株产生的风味成分存在多样性,如何让关键成分实现高表达,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益生菌的功效性评价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菌株水平的功效性评价是益生菌开发和应用的科学依据,规范的临床试验是益生菌功效性评价的关键环节。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副主任冯颖在题为“益生菌的临床评价”的报告中,介绍了临床评价的核心原则是尊重受试者,保护其健康权益。对益生菌的临床评价实践主要基于菌株、活菌数、前期研究、研究方案以及审核与监管等方面。冯颖以分离自健康婴儿肠道的菌株——副干酪乳杆菌K56为例进行了介绍。对35—40岁肥胖人群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整体摄食结构及营养摄取水平、运动水平稳定的情况下,连续60天服用副干酪乳杆菌K56,对该人群有一定的减缓体脂增加的作用。
肠道微生态是人体内主要且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68%。探寻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的特征对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至关重要。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杨波研究员在题为“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的建立与结构特征”的报告中谈到,在生命早期的不同阶段,肠道菌群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由于生命早期菌群的组成和结构不稳定,认识生命早期的菌群特征,有助于早期膳食干预菌群,建立健康基础。在婴儿肠道菌群的组成上,婴儿早期以双歧杆菌型为主,随生长时间肠型会发生转变。江南大学“益生菌与营养健康”研究团队研究发现,分娩与喂养方式、母乳成分等会对生命早期肠道菌群产生影响,而母婴传递是影响生命早期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
抓热点
对“后生元”健康效应及功效组分研究不断深入
近年来,“后生元”概念兴起,相关研究渐热。相关数据显示,以后生元为关键词发表的SCI文章数量近年来不断增多,2022年为296篇,2023年为133篇。上海理工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艾连中分享了乳酸菌胞外多糖功能、结构和基因调控的研究进展。艾连中表示,乳酸菌胞外多糖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活性、抗肿瘤活性等功能。多年来,对于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研究不断深入,主要是基于核磁共振、质谱等光谱学技术方法,解析了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胞外多糖结构;构建了乳酸菌CRISPR-Cas9、nCas9、dCas9多元基因编辑平台,解析了干酪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胞外多糖生物合成功能机制。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张明副教授围绕“后生元的健康效应及功效组分”进行了分享。张明表示,后生元作为多种活性组分的组合体,能够激活多类别的细胞表面受体,发挥更直接、更广泛的生物活性作用。例如,口腔场景下,后生元组分能够与口腔菌群及口腔炎症的表面直接接触,发挥更加直接的干预作用。
科技成果最终要走向产业化。伊利集团创新中心益生菌研究中心高级专家蒋秋悦表示,随着肠道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大众对益生菌的需求进一步放大,越来越多企业对研发益生菌产品持积极态度。伊利也在持续关注益生菌产业的发展动态。针对市场需求,伊利集合了菌种研发上中下游的力量,开发自主益生菌菌种及应用技术,推出专业益生菌解决方案品牌“全佳益”。在蒋秋悦看来,从专利菌株的研发到产业化的过程中,益生菌的质量与安全是关键。为了更好地保障益生菌的质量安全,企业建立了全链条质量安全风险早期识别与预警系统。目前,伊利研发出的乳双歧杆菌BL-99、副干酪乳杆菌K56及副干酪乳杆菌ET-22等菌株,已经广泛应用于低温发酵乳、奶酪棒在内的全品类产品中。
在论坛的对话环节,与会的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围绕“益生菌开发与产业转化”这一主题展开了交流与探讨。浙江大学教授何国庆表示,益生菌产业正在走向成熟,实现下一个飞跃需要各界共同努力、持续发力、赓续接力。通过此次论坛上科技界与产业界的交流与碰撞,激发出新的创新思路,通过持续的创新与突破蓄积起更大的力量,进一步推进我国益生菌产业的开发和产业化。(记者 王 薇)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