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医保局调查费用 种植牙集采加速推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8-17





  近日,多地医保局发布口腔种植收费和医疗服务价格调查登记的通知,为后续实施种植牙集采、规范口腔种植医疗服务项目收费等工作奠定基础。

  业内人士认为,种植牙集采将加快推进,耗材费用调整及医疗价格规范将同步推进,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

  多地医保局开展调查

  《湖南省医保局关于开展口腔种植收费和医疗服务价格调查登记工作的通知》日前发布,涉及在湖南省开展口腔种植牙服务的各类医疗机构(含公立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疗机构),确保“横到边、竖到底、全覆盖”。通知要求,各市州医保部门务必于8月28日前完成本地区调查登记和造册工作,并将统计信息按要求及时报送省医疗保障局。

  除了湖南,甘肃、陕西、安徽、江西等地近期都发布了类似通知。对于开展调查的目的,多地均表示,配合口腔种植医疗服务和耗材收费专项治理,为后续实施种植牙集中带量采购、规范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等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业内人士认为,多地医保局开展调查,表明种植牙集采将加快推进。

  探索联盟集采

  此前,已有多个省份探索种植牙集采或开展医保限价工作。

  今年以来,浙江宁波和安徽蚌埠先行先试推出了种植牙医保限价措施以及集采。4月份,宁波市医保局发布的种植牙医保限价支付政策“五问五答”显示,宁波市医保局在全国率先推出种植牙医保限价支付政策,全市百家医疗机构积极响应并实施医保种植牙项目。种植牙医保限价支付政策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约定品牌、约定价格”,限定国产品牌3000元/颗,进口品牌3500元/颗;二是目前签约的百家医疗机构约定品牌的种植牙,无论使用医保账户支付还是现金支付,同城同价;三是不在品牌目录内的种植牙,医保账户不予支付。

  安徽省蚌埠市人民政府官方微信公号日前消息,借鉴宁波的先进经验,将种植牙纳入集中采购,并引导医疗机构自8月1日起开展种植牙项目试点工作,切实减轻人民群众就医负担。

  在专家多次论证基础上,经市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联合体议价谈判,最终“创英”“1号种植体”“SG”等9个知名品牌议价谈判成功,入选《蚌埠市种植牙品牌目录》,供种植牙患者自主选择使用。经集中议价谈判,种植牙材料(含牙冠、植体一套)费用平均降幅84.17%,最高降幅达89.5%。

  此外,蚌埠市医保局积极引导各试点医疗机构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实行种植牙项目限价收费,即三级医院不高于2200元/颗;二级医院不高于2000元/颗;一级及以下医院(含口腔门诊)不高于1800元/颗。种植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方面,从均价10000元/颗左右,降至2200元/颗以下,最高降幅82%以上。

  另外,四川牵头的省级联盟种植牙带量采购在积极推进。2021年11月,四川省药械招标采购服务中心发布《关于开展部分口腔类高值医用耗材产品信息采集工作的通知》,涵盖口腔种植牙系统所需的医用耗材。

  今年4月份,四川省药械招标采购服务中心开展了第二轮口腔类高值医用耗材产品信息采集。5月份,四川省药械招标采购服务中心发布《关于开展口腔牙冠产品信息采集工作的通知》,将口腔类产品信息采集范围扩大到氧化锆牙冠。

  截至目前,四川牵头的省级联盟种植牙带量采购政策尚未发布具体规则。四川省医保局官方微信公号4月份发布消息,明确了今年拟重点推进联盟集采,其中就包括四川牵头的省级联盟种植牙集采。券商研报显示,预计四川牵头的省级联盟种植牙带量采购会在今年四季度落地。

  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

  种植牙市场空间巨大,国产种植牙赛道的发展潜力被看好。

  国海证券认为,按发达国家和地区渗透率每万人约200颗,价格以目前的50%计算,我国种植牙市场空间可达1060亿元,未来十年种植牙赛道高速增长确定性较强。中信证券表示,集采有望实现“横到边、竖到底、全覆盖”,耗材费用调整及医疗价格规范同步推进,行业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

  种植牙市场包含种植体、牙冠/义齿和修复材料三大细分领域。其中,种植体为种植牙的核心部件。国内种植体生产或代理企业有数十家,其中上市公司主要包括大博医疗、正海生物、康拓医疗等。目前国产种植体渗透率较低。国海证券认为,目前国产种植体的总营收体量预计在2亿元-3亿元,以2020年市场规模计算,市场份额在6.8%。

  针对集采带来的影响,康拓医疗证券部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口腔不是公司的主营业务,占比特别小。集采对公司来说是一件好事,可以让公司的产品迅速放量。”

  8月15日,通策医疗股价大幅下跌。公司于去年10月份披露的一份机构调研纪要显示,集采导致公司很多手术择期推后,等待情绪较浓。(傅苏颖)


  转自: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