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战略方向:加快形成“双循环”新格局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7-31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对于当前总体形势的判断,会议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疫情加剧了外部环境的变化,我们的战略方向也有所调整。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增长、人均收入的提升,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日益加大。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情况来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提出,有专家认为是重大战略转型;有专家认为是对以前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拓展和发展,壮大国内经济循环是一项系统工程。


  当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会议指出,我国依然会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双循环”新格局


  中央高层明确当前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国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何谓“双循环”新格局?7月2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这个座谈会上,习近平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明确的阐述。


  习近平强调,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综合经济研究部副主任冯煦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双循环”概念的提出,是对上世纪“国际经济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新时期的拓展和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曾依靠大力发展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产业,融入了“国际经济大循环”,并实现了此后自身经济的较快工业化和产业体系发展。目前,我国经济体量已经很大,成为对世界经济具有明显外溢效应的大国经济体,因而再简单依靠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已经不足以继续支持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的变化,都是长期性根本性的。国际上,超级全球化进入下半场,到了大国冲突、货币危机、银行和金融危机频发的时期。国内而言,中国经济正在转向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会成为第一动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全球风险明显上升的背景下,中国的开放战略总体上应适时收缩。


  张燕生表示,过去我们强调要参与国际大循环,是为了推动从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的转轨,从内向战略到外向战略转型,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转变。依靠出口导向和招商引资很大程度上是小国战略。现在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转向大国战略,没有一个大国是外循环为主体,这是中国在新时代下的重大战略转型。


  “这个重大战略转型非常好。在我看来,从2009年到现在都是在过渡,在为大国战略的实施创造条件。现在提出以内循环为主体,是进入经济新常态,回归到大国战略,这并不是走向封闭和内向。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仍要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张燕生表示。


  畅通国内大循环


  张燕生认为,在未来高风险时期,中国的战略要总体收缩,这体现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重点要落到三方面:中国经济和东亚生产网络相互促进、中国经济和一带一路相互促进、中国创新体系与国际创新体系相互促进,构建跨境创新网络。


  冯煦明指出,这不是要走向封闭经济,要一体两面地看,一方面要壮大和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另一方面要继续推动经济高水平开放,更主动和高效地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壮大国内经济循环,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只是简单地扩大内需,应该在生产、分配、流通、终端需求方面做好系列改革。


  具体而言,在生产端层面,要通过市场化手段和体制优势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补齐核心关键技术的卡脖子短板,同时根据需求变化规律相应地调整生产结构,在供需再平衡中寻求经济增长空间、提高各类资源利用效率。在未来一段时期,尤其是要增加医疗、养老、人力资本提升等公共服务品的供给。


  在分配环节层面,要增加劳动报酬在GDP中的占比,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增强社会流动性。争取通过接下来三个“五年规划”的发展,将中等收入群体人数由目前的4亿左右扩大到8亿左右,实现中等收入人群倍增。


  在流通环节层面,要新旧基础设施并重,切实降低流通成本。一方面加快推广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在交通物流的产业化运用,另一方面仍要继续强化交通、物流、通信等传统基础设施。县城和乡村处于流通体系的末梢,尤其须要市场和政府的力量共同加强。


  在最终需求环节,要平衡好消费和投资的关系。既要重视消费的作用,适度提高消费率;也要防止投资增速过快下滑可能引发的风险。


  下半年经济工作怎么做?


  疫情冲击下,我国上半年经济下降1.6%,其中一季度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


  对于下半年的宏观政策,会议指出,要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要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注重质量和效益。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要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促进财政、货币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年中宏观政策定位,相较4月中旬的定位(一季度数据发布后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来看,货币政策总量强调“合理”增长,融资成本则要“明显”下降。


  这与市场预期比较一致,疫情初期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持续,随着经济的持续恢复,货币政策需要相应调整,比如4月末以来,货币政策边际有所收紧,已经在向总量适度进行切换,体现出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的原则。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下半年货币政策的定调比较符合预期,强调要保持稳健灵活适度,精准释放流动性。疫情对经济的冲击集中在上半年,当时货币政策偏向宽松的力度大一些,下半年稳健偏松的力度会有所放缓。


  “综合来看,全面降准的可能性有所下降,不会进行全面刺激;强调精准导向,意味着仍然存在定向降准的空间。根据经济运行的情况,下半年不排除有1-2次定向降准”,刘学智表示。


  会议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会议从疫情防控、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加快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实施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坚持房住不炒等15个方面进行精准部署。


 


  转自:21世纪经济报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村里来了服务队 ——记枣庄市乡村振兴服务二队 村里来了服务队 ——记枣庄市乡村振兴服务二队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