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交易及清缴工作已顺利结束。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3亿吨,累计成交额430.33亿元。其中2024年全年配额成交量1.89亿吨,成交额181.14亿元,交易规模持续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年底收盘价为97.49元/吨,较2023年底上涨22.75%。配额清缴完成情况趋好,2023年度配额应清缴总量52.44亿吨,配额清缴完成率约99.98%。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日前公开表示,三年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框架,建成“一网、两机构、三平台”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碳排放核算和管理能力明显提高,目前所纳入企业均建立碳排放管理内控制度,管理水平和核算能力显著提升;碳市场活力稳步提升。
碳定价机制逐步形成
根据《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3年度配额管理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共计2096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2亿吨,市场共运行242个交易日。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公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年成交量1.89亿吨,年成交额181.14亿元,创全国碳市场2021年上线交易以来年成交金额新高。其中,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3702.74万吨,成交额36.31亿元;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1.52亿吨,成交额144.82亿元。
一年来,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市场活力进一步提升,重点排放单位碳减排意识持续加强,配额清缴完成情况全面趋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全社会实现低成本减排功能不断显现。
与此同时,在全球碳价普遍下跌的背景下,全国碳市场碳价持续攀升。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王科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2024年全国碳市场配额平均价格为91.8元/吨,大约是全国碳市场启动时开盘价的两倍。“我国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稳定的政策预期;其次,市场释放了配额收紧和罚则加强的信号,配额稀缺性逐步提高、违规处罚逐渐严格成为市场共识。”
《全球和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2025)》报告指出,自开市以来,全国碳市场总体运行平稳,未出现碳价短期暴涨暴跌的现象。以碳交易为核心的碳定价机制逐步形成,全国碳市场已成为中国落实“双碳”战略目标的主要政策工具。
规则进一步完善
2024年,全国碳市场在法律依据、处罚机制、配额分配、配额结转以及CCER交易规则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并为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1月25日,国务院颁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首部专门法规,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碳交易制度,为全国碳市场的建设运行提供了法律依据;CCER市场也于2024年1月启动,截至当年底,公示减排项目60余个,我国自愿减排市场发展进入快车道;去年底,多家券商收到中国证监会复函,获准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碳市场交易主体继续向着多元化的方向迈进。
全国碳市场市场扩围方面,2024年9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并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按批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生态环境部已发布了水泥、铝冶炼行业核算与报告指南等四项技术规范,并于2024年12月就钢铁行业核算核查指南征求社会意见,水泥、钢铁和铝冶炼行业的MRV体系也正在逐步建设中。
而对于即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欧盟商会碳市场工作组副主席靳博阳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纳管企业要在内部提高认识、凝聚共识,把碳资产管理当做一项重点任务来抓。作为执行好各项政策的核心要求,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碳业务能力建设,搭建完善的MRV体系。高排放企业应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坚定不移地推进低碳技术创新。同时,企业应加强对国内外碳市场政策的跟踪与研究,根据政策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节能降碳路径。
仍需进一步优化
经过三年建设,全国碳市场取得了积极进展,各项制度体系已逐步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初步形成,减排效果开始显现。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显示,目前中国人均能源消费和人均生活用电量距离OECD 国家整体水平还有一定距离,未来一段时期能源需求还将刚性增长,碳排放还将在一段时期内有所增加;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资金缺口,需要国际社会支持;获得的技术转让受到限制;希望获得更多能力建设支持。
对此,王科认为,应持续完善配额分配机制,要加快引入配额有偿分配制度,建立配额交易一级市场,从配额全部免费分配逐步过渡到免费与有偿相结合的分配模式;逐步实施配额绝对总量控制,将各年度配额总量与各阶段减排目标相衔接,并根据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定位差异化设置配额总量;同时建立配额调节机制,与配额有偿分配机制相结合,由主管部门设立配额储备调节池,根据市场交易与碳价波动情况,及时调节市场配额供需,避免碳价在短期内剧烈波动,增强市场稳定性。
《全球和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2025)》建议,主管部门研究制定全国碳市场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全国碳市场在碳达峰前后不同阶段的发展思路与减排目标,并对基准线收紧幅度、配额跨周期使用方式、交易履约要求、行业扩围路线等关键问题提供长期设计。
在靳博阳看来,2025年,全国碳市场的覆盖排放量将更大,纳管企业将更多,交易主体将更多元,新CCER交易量也将参与履约。“我们需要重点关注新行业纳入后的配额缺口情况,以及其对碳配额价格发现机制的影响。另外,随着更多券商获准进入碳市场交易,可以关注2025年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的积极性是否有所增加,是否会有新的碳配额金融衍生品,如碳期货等面世。”(记者 林水静)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