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工作日减少,又逢春节假期,新车销售主要集中在节前,2月第二周和第三周新车销量及客流开始大幅下降。部分经销商推出 '春节不打烊'或限时优惠、金融补贴等系列活动,大部分4S店假期展厅值班,春节期间试驾及购车需求有一定延后。”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从小年到正月十五全部落入2月,2月受春节影响高于往年,加上春节前后河南、湖北等多省市大雪和冻雨天气带来出行减少,导致2月汽车终端零售略低于预期。
“从经销商反馈数据看,有71.5%的经销商认为2月车市需求及销量未达预期,主要是去年年底透支及恶劣天气等因素,高端品牌终端优惠有所回收,消费者出现一定的观望情绪浓厚等原因。”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表示,综合预计,2月车市呈现季节性波动,预计乘用车终端销量在120万辆左右,略低于上年同期,但1、2月合计明显好于上年。部分经销商在春节前清库存,并且2月调整进车节奏,库存压力好转;但由于2月客流量下滑,销售收入减少,价格竞争严峻,经销商现金流压力依然较大。
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
“2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64.1%,同比上升6.0个百分点,环比上升4.2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汽车流通行业处在不景气区间。”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最新一期 “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VIA显示。
从分指数情况看,2月从业人员指数环比上升,库存、市场需求、平均日销量、经营状况指数环比下降。
从区域指数情况看,2月全国总指数为64.1%,北区指数为63.8%,东区指数为65.9%,西区指数为55.9%,南区指数为67.7%。
从分品牌类型指数看,2月豪华及进口品牌指数环比上升, 合资、自主品牌指数环比下降。
对于下月市场的判断,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认为,3月部分地区启动春季车展,节后多款重磅新车密集上市,市场需求及销量有望保持稳健增长。展望一季度车市,由于节后新一轮降价,带来一定的集客订单的增长,给3月的成交量带来一定保障。预计一季度销量同比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建议,未来汽车市场不确定性加大,经销商要根据实际情况,理性预估实际市场需求,合理控制库存水平,以防库存压力过大,导致经营风险。
二手车市处在不景气区间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二手车经理人指数”(UCMI)显示,2月二手车经理人指数为40.8%,环比1月下降1.7个百分点,同比去年2月下降7.8个百分点。指数处于荣枯线以下,反映2月二手车市场处在不景气区间,景气度相比上月有所降低。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分析,今年春节在2月上旬,春节假期较长。由于去年以来新车价格持续下探,给二手车经营企业收售二手车的价格风险提示。很多车商1月底加大库存车清理,避免节后价格调整的风险。
具体来看,市场需求方面,2月二手车市场总体需求明显减少,认为市场总体需求 “减少”的二手车经理人比例为73.4%;“持平”的比例为21.1%; “增加”的比例为5.5%。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认为,市场需求减少是导致2月二手车经理人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
销量方面,2月二手车交易量尽管降低但降幅低于预期。认为销量“下降”的二手车经理人比例为47.7%;“持平”的比例为44.0%;“增加”的比例为8.3%。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表示,部分二手车经营企业春节不打烊,尤其节前一周交易比较活跃。
价格方面,2月收购价格与销售价格均有所下降;认为收购价格 “下降”的二手车经理人比例为69.7%;认为销售价格 “下降”的二手车经理人比例为67.0%。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分析,为了降低节后新车价格下调带来的二手车价格回落的风险,车商收车谨慎,普遍采取以需定收,压价收车,通过加快周转降低风险。
库存方面,2月库存量和库存周转时间基本持平。其中认为库存量“增加”的二手车经理人比例为8.3%;认为库存周转时间“增加”的二手车经理人比例为7.3%。调查显示,2月二手车库存周转时间大约30天。
经营状况方面,调查显示,二手车经理人认为2月的经营状况不好,认为经营状况“不好”的二手车经理人比例为42.2%。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表示,综合来看,春节期间,消费者返乡过节、外出旅游,车市节日期间闭店等因素的影响,二手车市场需求有所下降,但节后交易恢复好于预期,预计2月二手车交易量有望接近去年同期水平。在接受调查的二手车经理人中,有四成认为2月资金周转下降10%,同时有五成的经理人预计3月资金周转情况将增长10%以上,2月车商经营状况与1月基本相当。
谈及下月预期,二手车经理人表示,春节过后,商业活动逐步恢复正常,各地车展活动增多,对二手车源利好,收购价格或略有上涨,但受新车市场影响,增幅十分有限;节后新车价格调整,带来二手车部分消费者观望,市场交易尚不够活跃,车商对3月二手车交易量预期较为谨慎。二手车经理人预期指数为45.3%,处于荣枯线以下,二手车市场处于不景气区间。(记者 马艳)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