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首套房贷利率正式调整 有借款人每月可少还1000多元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9-25





 image.png 9月25日起,商业银行将对符合调整条件的存量住房贷款进行统一批量调整,批量调整主要针对符合首套住房贷款条件的借款人。


  与此同时,对于“认房不用认贷”政策落地后“二套变首套”的存量房贷、部分固定利率首套房贷以及逾期房贷,需借款人于9月25日至10月22日向商业银行主动申请,申请前须完成相关准备工作。


  部分借款人已可查看调降幅度


  存量首套房贷利率调整前夕,多家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已经提前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手机银行、官网、客服电话等渠道发布了存量房贷的调整范围、调整规则、调整方式、申请渠道等操作细节。


  9月24日,《证券日报》记者查阅多家银行的手机银行App发现,不少银行已在醒目位置设置了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相关模块。例如,工商银行在App首页设置了“利率调整”模块,并在该模块右上角标注了“房贷”,点击后即可查看个人房贷情况。


  据记者了解,早在9月12日,建设银行就率先在手机银行App上线“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功能,随后,多家商业银行陆续上线该功能,借款人可进行相关信息查询。近日,已有银行在手机银行查询功能中新增了拟调整后的房贷利率信息,包括拟下调的具体幅度。


  “在兴业银行手机银行App‘存量房贷利率调整专区’中可以看到我的贷款为浮动利率,执行利率为5.38%,显示‘9月25日起系统自动调整’,拟调整后的执行利率为4.3%,这意味着每月可节省几百元。”一位借款人如是说。


  据绍兴市一位借款人介绍,登陆工商银行手机银行App,在“我的贷款”选项中可看到贷款合同详情,“我的房贷于2011年11月份办理,选择的是等额本息还款,年化利率为5.45%,每月需还款近10200元,虽然目前新的房贷利率还未更新,但还款计划中的金额已有变化,以后每月房贷将少还1000多元。”


  除App之外,9月24日,《证券日报》记者致电多家银行官方客服发现,部分银行已在电话客服中加入了存量房贷调整的提示语音,客户接通后可直接询问相关事宜,为借款人提供便利。


  此外,也有借款人早已收到银行的短信提醒。北京市一位借款人告诉记者,他近日收到了招商银行的短信,相关内容显示,自9月25日起其贷款执行利率将由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59BP调整至LPR+0BP。


  也有银行网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针对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等情况,内部对员工进行了培训,以便更好为客户提供服务。


  还有银行在官网、官方公众号等渠道,不断更新关于存量房贷调整的问答。例如,9月24日,建设银行发布的《关于9月25日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批量调整的问答》提到,9月25日8时起,客户可通过手机银行App、“建行智慧个贷”小程序等渠道查询利率调整结果。


  其他房贷将在10月底前完成调整


  除批量调整之外,针对“二套转首套”、固定利率转浮动利率、贷款逾期等情况,多家银行发布了调整“指引”。


  工商银行电话客服人员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除批量调整的房贷外,‘二套房转首套’等情况,需借款人在9月25日至10月22提出申请,并出具首套房贷相关证明即可,如果超过10月22日相关手续没有办妥,可能需要联系信贷部门经理沟通具体事宜。”


  对于“二套转首套”、不良贷款归还积欠本息及当前执行固定利率或基准利率定价的存量房贷客户,农业银行将于9月25日开始接受客户申请,10月25日起进行批量调整,后续申请的将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认定,及时予以调整。


  建设银行官方客服告诉记者,9月25日起,将在手机银行App、“建行智慧个贷”小程序等渠道上线“二套转首套申请复核功能”,客户可点击“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申请复核”,选择复核类型“首套、非首套认定结果”,上传申请认定为首套房贷的证明材料,填写联系方式等信息,申请利率调整。


  交通银行工作人员表示,符合首套房标准的房贷利率,将在9月25日统一批量调整,调整后的利率当天生效,9月1日至24日仍按此前利率执行。此外,固定利率房贷需要登录手机银行App转换为浮动利率后再申请,二套房转首套房的情况,需要先在当地的住建部门、房管部门、政务服务中心等取得首套房认定后,再去贷款行网点办理。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9月2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大部分符合要求的存量首套房贷利率将降至报价利率,2022年5月份以后的将降至报价利率减20个基点,直接下调至政策下限。中小银行也在陆续参照国有银行制定并发布实施细则。预计超过九成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可在第一时间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其他借款人的存量房贷利率也将在10月底前完成调整。(记者 苏向杲 杨洁)


  转自:证券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