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游”持续升温 文创产业消费迎增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5-15





  今年“五一”假期,除了“奔赴山海”的山水游,以古建古村、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游也成为消费者的热门选择。业内人士指出,文化游的持续升温,不仅进一步丰富了细分旅游市场,给予了消费者更多元的出游体验,更有效带动了旅游文创产品的消费。


  “文化游”持续升温


  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加。今年“五一”假期,越来越多游客选择走进古建古村、博物馆,探寻历史的脉络和品味文化的韵味。携程相关报告显示,“五一”期间,包括古建游和文博游的“文化游”向导预订量同比增长近20%。


  据悉,携程当地向导中,古建类旅游产品订单量“五一”期间同比增长27%,热门目的地包括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北京故宫、北京恭王府、大同云冈石窟、平遥古城。来自广东的游客戴女士兴奋地分享道,“我一直都很期待这次北京之行,来到故宫后真是收获满满。向导的讲解生动且富有感染力,在她的带领下可以深入地领略这座宫殿的辉煌历史和独特文化。特别是当我穿梭在故宫的红墙之间,每道宫门、每个角落仿佛都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此外,山西大同、福建漳州、贵州黔东南州等城市因保留着古建风貌成为“文化游”热潮中的“黑马”目的地,大同云冈石窟、漳州云水谣古镇、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等景点深受游客欢迎。


  记者注意到,“五一”假期博物馆类旅游产品同样备受青睐,预订单量同比增长14%。陕西历史博物馆、北京国家博物馆、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等成为热门目的地,其中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的预订量同比增长近三成。


  旅游热带动文创消费


  文化游的不断升温,使文创产品迅速成为市场新宠,引领消费潮流新方向。什么值得买平台数据显示,“五一”期间文创消费同比增长90.24%,其中国图、三星堆周边GMV同比增长55.39%、52.96%,再创新高;来自故宫博物院的脊兽星空笔记本、赚钱龙挂件、镂空书签等文创产品订单也同比增长52.78%。


  在故宫的文创产品店,来自沈阳的“00后”游客张女士表示:“故宫的文化底蕴深厚,这些文创产品创意十足,既具有实用性,又富有文化内涵。我挑选了几样,准备作为纪念品送给朋友。”


  除了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外,甘肃博物馆的马踏飞燕、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等也备受游客的喜爱。记者了解到,因造型丑萌而出圈的马踏飞燕让不少消费者眼前一亮,GMV同比增长303.67%。这些文创产品不仅造型独特、设计巧妙,而且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精髓,让游客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面对不断涌现的旅游文创产品,什么值得买电商营销负责人张宇昂认为,“年轻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打破了年轻与古老的传播次元壁,也冲击着传统文化阳春白雪的经典光环,背靠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方位供给,新生代消费者逐渐解锁传统与时尚、古典与流行之间的搭配,他们的新需求和新主张推动国潮市场不断创新。而传统文化也在市场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中,开始向领域更多更广、垂直更深更细两个方向发展。”


  深耕旅游文创产品文化内涵


  近年来,各地博物馆、景区纷纷推出旅游文创产品,深受年轻人欢迎。然而,旅游文创产品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新的挑战。环球旅游专家杜山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存在创意人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薄弱、定价策略难以把握等问题。”


  对此,杜山川指出,创意人才是旅游文创发展的关键。他建议,通过培训、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和引进创意人才,提高当地从业者的技能水平;同时,也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于侵权行为要依法惩处;此外,还应根据目标消费群体的购买力,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并通过增值服务、品牌推广等方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未来,随着消费者对精神文化追求的不断提升,旅游文创产品市场将持续扩大。文创产品将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和品质化,也将更加注重与消费者的互动和体验。”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为进一步提升旅游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实现高质量发展,应组建专业的文化研究团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元素,为文创产品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定期对设计师进行文化知识和设计技能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确保文创产品的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等环节的顺畅和高效;根据市场反馈和消费者需求,不断对产品进行创新和迭代,保持旅游文创产品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记者卢 岳 □王紫茜


  转自:消费日报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