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11”战报看家居消费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11-20





  今年“双11”,家居业迎来了久违的消费大增长。相比前两年的“双11”,今年的“双11”更加红火,而其中最红火的品类之一,就是家居。记者梳理各大平台及商场最新的“双11”战报,发现家居品类的销售同比大幅增长,有的甚至增长十几倍。今年“双11”家居业为什么这样“红”?创新服务、低价实惠、“取旧安新”、贴心解决消费者收货安装等痛点,是家居消费提振的重要推力。


  各方早早开展家居“双11”预热


  早在“双11”之前,各大电商平台和家居连锁卖场就火热地开展了家居预热、促销活动,提早聚集了较大的关注度和人气。比如天猫家装家居在“双11”之前发起领航计划,与超50家企业签约促销,覆盖了家纺布艺、家具、厨卫&全屋智能等多个细分行业,平台对签约企业在成交、供给、内容&直播、用户等领域均有激励。


  京东则早早联合多个家居品牌发布十大适老新品及上亿元暖阳补贴活动,囊括了卫生间、门厅、客厅、厨房、卧室等五大空间场景。


  知名家居连锁卖场居然之家与天猫联手,共战“双11”,开展“老汪来了”和“总裁‘价’到”淘宝直播活动,通过“家具家电以旧换新”“家有困难找居然”“旧房焕新颜”三大营销IP和厂商提供的爆品和权益,联动全国卖场,进行全域传播,全力冲刺“双11”营销。


  家居卖场的另一个龙头企业红星美凯龙,也在“双11”之前就开展了“百团大战”和“城市之星”超级活动,联手淘系88VIP、聚划算、淘宝直播、天猫好房等超级渠道资源,打造了声势浩大的“双11”活动。


  此外,还有欧派、顾家、慕思、恒洁、九牧、科勒厨卫、林氏家居等10余家上市家居企业开展了“双11”系列的营销活动。平台、卖场、企业、品牌多方发力,为今年“双11”带来了一场家居促销大戏。


  家居“双11”战报很亮眼


  在火热促销的加持下,今年“双11”战报,家居业的表现很亮眼。据天猫数据,10月31日晚8点,天猫“双11”正式开卖,家装家居品牌爆发式增长。首小时,806个品牌成交超去年全天,其中,1小时内,林氏木业、源氏木语、全友、喜临门、九牧、顾家、芝华仕、TATA等品牌迈入“亿元俱乐部”。开售4小时,林氏木业、源氏木语成交额突破10亿元大关,成为家装家居行业“MVP”。


  在快手平台,“双11”购物狂欢节期间,消电家居品牌GMV同比增长624%,消电家居行业支付单均价同比增长96%,泛货架场景GMV同比增长340%。


  京东家电家居“双11”全周期战报显示,源氏木语、帕沙曼、亚朵星球、特福等近1000个家居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200%以上;喜临门、霍尼韦尔、爱果乐等超2000个家电家居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00%。


  新消费需求和年轻消费群体贡献值不小


  今年“双11”家居消费火爆,新消费需求和年轻消费群体的贡献值不小。天猫、快手等平台数据显示,家居消费主力人群呈现出生活地域广泛,消费能力与消费习惯多样化的特点。主要分为七大类人群:实力大女主、资深中产、精致辣妹、活力银发、小镇新青年、潮流新生代、新晋父母等。


  这届年轻人越来越倾向把钱花在“悦己”上,为快乐买单。外观时尚、好看又好用的潮流家居单品销售创下高峰,其中,大头杯品牌STANLEY首小时成交量同比去年翻了一番,精致刀具品牌OOU同比去年首小时成交量增长超2264%。


  可以看出,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双11”主要消费群体是年轻人群,而“双11”的主打产品,也是针对年轻群体的时尚、个性化产品,这也是“双11”消费的一个变化和趋势。


  解决消费痛点激发消费潜力


  除了新消费需求和年轻消费群体,还有哪些因素促成了今年“双11”家居消费比往年火爆?记者梳理发现,从商家的角度来看,除了年年主打的低价、实惠外,今年还有许多创新服务,贴心解决了家居消费者收货、安装等痛点,这些也成为提振家居消费的重要推力。


  对于消费者来说,网购家具、抽油烟机、燃气具、厨卫用具等大件物品,收货和安装、组装非常麻烦,是家居消费的一大痛点。如何解决这一痛点对于提振家居消费具有重要的意义。据天猫家装家居服务与供应链负责人介绍,今年“双11”天猫家装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送装环节,自营物流覆盖全国193座城市,17个类目都享有标准化免费送装服务,全国有2.5万名上门师傅、4000余名天猫自营的送装师傅全力保障“双11”需求。


  京东家电家居在“双11”期间也推出了以旧换新服务,通过免费上门拆卸清运以及高力度的购新补贴,家电品类即送即装服务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20%。家具品类提供送装一体服务的商品成交额同比增长100%。


  可以看出,家居业“双11”已经出现了很多新变化,价格已经不是竞争的唯一手段,未来,创新服务、产品品质、物流水平、交付能力、新需求、新设计等将成为“双11”营销的关键词。(记者 陆 俊)


  转自:消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