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国内旅游消费全面复苏,预订量创五年来新高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9-29





  中秋、国庆“双节合一”,叠加亚运热潮,“十一”长假旅游热度一路上扬,预计将迎来五年来最旺“黄金周”。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截至9月20日,平台上旅游消费订单(含酒店民宿、景点门票、交通等)较2019年翻倍增长,餐饮堂食订座量则增长112%。“分段式出游、亚运热、一站式度假”成为今年“十一”假日消费新趋势,服务零售有望迎来全年消费新高峰。


  “味蕾游”持续走红


  今年国庆长假双节齐至,不少消费者选择先“团圆”再“出门”,“分段式出游”趋势显著,这也带动了旅游场景的全线升温。


  数据显示,预计9月30日-10月2日为中秋节后首波出游小高峰,北京、成都、上海、深圳分别为出发与到达“双向”热门城市。同时,长途出游的住宿订单占比超过2019年同期,西安、重庆、成都、长沙、北京、武汉、青岛、南京、上海、杭州成为十大热门目的地城市,港澳、东南亚、日韩为热门出境游目的地。


  秋高气爽,“赏秋游”正当红。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近一周,“赏秋”关键词搜索量同比上涨超90%。江西婺源作为赏秋目的地“顶流”,假期旅游预订量较2019年增长超600%;在广西,随着多条秋游主题线路的发布,立秋以来当地景区门票的美团订单量同比增长45%;在湖北,当地文旅集团、恩施大峡谷与美团一起,邀请大学生们共同探寻“北纬30°秘境”。


  到宁波吃海鲜、到宁夏吃滩羊肉、到苏州吃大闸蟹……中秋前后,各地的必吃美食火热“上新”,假期“味蕾游”持续走红,餐饮行业将迎来最火“国庆档”。数据显示,截至9月20日,“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餐厅堂食线上订座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112%,较去年同期相比,中秋“团圆”主题团购套餐订单量增长超90%,上海、北京、杭州、南京、天津五城的“团圆餐”预订最旺。


  上海必吃榜餐厅吉品小鲜营运总监朱杰介绍,从月初开始,陆续有顾客通过大众点评预订中秋套餐,目前中秋当日的预订率已超过80%。位于武汉江汉路步行街上的必吃榜餐厅肥肥虾庄,预计国庆期间排队时长将达到三四个小时,餐厅正发力招聘更多兼职员工。


  亚运会激活体育文旅新活力


  “因体育赛事奔赴一座城”成为今年的亚运“限定”,为国庆旅游再添“一把火”。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截至9月20日,浙江餐饮堂食的订单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超380%,主办城市杭州以及宁波、温州、湖州、绍兴、金华等协办城市的酒店、民宿“一房难求”,杭州跻身国庆铁路热门TOP10目的地。


  亚运经济的带动效应持续释放。据了解,整个亚运期间,杭州将迎来近年来最为密集的游客潮。前来游玩和观赛的国内外友人,不仅深入浙江各城市吃喝玩乐购,还开始在大众点评App分享评价。数据显示,近一周,杭州地区新增英语评价数近300条,美食、休闲玩乐为新增评价数TOP2的商家类型。


  杭州本地的笔记博主们正通过大众点评分享观赛指南,为各地观众提供真实有趣的亚运出行攻略。近一周,大众点评上“亚运”相关笔记攻略数环比翻倍增长,杭州“City Boat”关键词搜索量环比暴增600%。亚运热带来全民运动热,截至9月20日,浙江地区在美团上的运动健身订单量同比增长超150%,球类运动、健身中心热度上涨最快。


  “一站式”出游带动酒店预订量翻倍增长


  超长黄金周期间,“人从众”出游热潮有望重现,“住着玩”、长线游等迎来节前预订小高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开始在美团、大众点评等平台上一站式预定“吃住行游娱”全套行程。


  选择一个度假酒店或者乡村民宿深度体验,是都市人热衷的“住着玩”度假方式。以亲子家庭的假期刚需“遛娃”为例,截至9月20日,美团、大众点评上的“户外遛娃”搜索量同比增长超200%,“家庭房”“亲子房”的假期预订量同比增长超过400%。


  中秋国庆期间,大众点评“必住榜”酒店的预订量环比翻倍增长。平台联合上榜酒店共同推出了2000款必住套餐,将热门住宿与酒店特色体验打包售卖,为用户提供高性价比的出游体验。


  组团去酒吧看一场Live、跟着向导去郊野晒秋、换上汉服提灯夜游……数据显示,近一周,“夜游”搜索量同比增长185%,广州、杭州、成都、武汉、南京的“夜游”热度最高。国庆黄金周作为年轻人扎堆结婚的高峰期,数据显示,近一周,“酒店婚宴”的浏览量同比激增600%。


  “今年以来,国内居民消费形态逐渐由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服务零售成为假日经济的新引擎。在双节合一、亚运热等多重需求交织下,今年‘十一’假期有望成为五年来最火黄金周,景区门票、酒店、餐饮等服务消费预订量大幅增长,各地服务零售将在假期得到进一步释放,这正是中国经济向好趋势的鲜活写照。”美团研究院副院长厉基巍表示。(记者 沈钊)


  转自:羊城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