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发力直播带货 如何让消费者买得更放心?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6-22





  今年的“618”战况似乎比往年更激烈,刚进入6月份,各大传统电商平台以及短视频、社交等新平台,便争相公布了各自的“战报”。记者注意到,今年“618”,在“全民直播”浪潮的助推下,各大平台更加重视直播带货新模式。


  从带货平台来看,传统电商平台仍是网络直播消费的主渠道,但短视频、社交平台等新电商平台正奋力赶超。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其对“618”商品品质、物流等要求更高,因此推动网络直播消费尚需要多方“加码”。


  直播带货方兴未艾


  “直播间的各位家人们,这款面膜我也在用,补水保湿效果很好,‘618’活动期间,买一送三;长期关注我们产品的各位朋友都知道,我们产品的活动力度从来没有这么大;这是我的直播首秀,就借购物节这个机会给大家送福利……”6月以来,类似的话语频繁在各大电商、短视频、社交平台上演。


  直播带货早已不是新鲜事,刷视频,听主播“种草”……网络直播消费涉及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与此同时,随着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兴起,涌现了“全民直播”的新画风。


  张晓筱是重庆九龙坡区一家花店的老板。她告诉记者,她的花店今年4月正式营业,并同步将花店搬到了“线上”。“由于开业时间不长,没有什么流量,线上订单少得可怜。”张晓筱说,5月下旬,她在短视频平台上开启了直播,一方面教大家插花,另一方面也提高花店的人气。


  “经过不到一个月时间的直播推广,花店线上线下的订单快速上涨,现在基本上达到了收支平衡,相信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就能实现盈利。”张晓筱笑着对记者说。


  网络直播超强的变现能力,引来不少商家纷纷入局。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面对即将到来的“618”购物节,各大电商平台无一例外,都把重点放在直播带货上。例如,抖音、快手在直播的基础上继续向“泛货架”方向发力……


  新电商与传统电商并驾齐驱


  “今年以前,我们的线上销售渠道主要依托淘宝、京东。今年3月,我们与抖音等平台达成了合作协议,正式进军新电商平台销售。”重庆一家手工皮具店的负责人钱兴说,“我在抖音上的粉丝一共有10多万人,所以今年把直播带货的重点放到了新电商平台上。”


  6月9日,在2023渝中—巫溪直播电商节暨“山城推荐官”2023重庆数字消费季活动启动仪式上,来自巫溪县的多家电商企业负责人坦言,今年“618”期间,他们一方面立足传统电商渠道信息化效率高、成本低等优势进行直播引流;另一方面利用短视频平台流量大、互动性强等特点,进行直播投放,目前看来效果颇佳。


  此前,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的网络直播业态消费调研报告显示,尽管传统电商平台仍是网络直播消费的主要渠道,但短视频平台及社交平台发展潜力较大。


  在重庆从事自媒体直播行业6年的古一铭认为,当前,移动社交蓬勃发展,流量价值凸显,与传统电商相比,社交电商拥有发现式购买、去中心化、场景丰富等独特优势,用户既是购买者,也是推荐者。


  提升品质、消费体验尚需多方发力


  什么值得买“618”总负责人张宇昂表示,从今年“618”消费趋势来看,用户消费行为更加理性科学,品质因素对消费决策的影响加大,消费者对消费体验、物流时效的要求也更高。


  尽管网络直播带货已经火出圈,但货不对板、假货等问题频繁发生,甚至不少头部主播带货时因虚假宣传“翻车”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此外,还有不少消费者反映在直播间下单后商家迟迟不发货。据抖音电商平台调研,发货速度是电商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占比达35%。发货慢、不发货,预售周期过长等因素会严重影响消费者的下单意愿。


  在此背景下,不少消费者呼吁,加强监管、完善维权机制,为消费者保驾护航。重庆工商大学教授莫远明指出,相关部门要持续健全直播带货行业法律法规,督促行业协会完善相关规范和标准,强化行业协会自律性监管等;平台方要负起主体责任,促使商家、主播合规诚信经营。


  对此,一些直播平台也开始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力度。美ONE联合淘宝直播品牌方共同启动“消费者守护计划”:“618”期间,美ONE旗下李佳琦直播间等3大直播间的消费者都将享有来自品牌、平台和直播间的正品保证和三重服务保障,从售前、售中、售后的全链路入手,给消费者带来良好的消费体验。


  抖音电商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平台基于发货物流、售后服务、客服接待三大模块,细化出64个业务切片,对商家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衡量。商家如有大量不回复或不解决消费者咨询、无故拒绝售后、超时发货等违规行为,导致其服务质量评定较低,平台会对其施以违规积分扣除、流量管控、限制订单等处罚措施。


  转自: 工人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