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流通成本主要高在保管、管理环节,物流保管费用是发达国家的2倍,管理费用是其3至4倍。同时多级批发、多级零售现象普遍,每增加一个环节,平均加价5%至10%。物流成本占产品成本的比例,我国大约在30%—40%,而其他发展中国家约为15%—25%,发达国家一般为10%—15%。
物流成本居高难下,成为供需两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大顽疾。一方面是由于海运、路运、铁运等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标准不统一,导致相互之间进行运输转换要产生额外的时间和成本。例如,运输食用油铁路部门要求必须用指定的油罐和液袋,公路部门和海运部门也有自己的一套标准,相互之间进行转换要不断地搬倒、分装、腾挪。另一方面是信息不对称引起“车找货”与“货找车”的现象同时存在。尽管物流需求并不少,但是物流需求端与供应端之间信息没有打通。许多物流公司的货运汽车在返程途中,找不到合适的货源,存在大量的“空跑”现象。
作为供需两端的“最后一公里”,物流成本过高不仅增加消费者的消费成本,影响消费体验,而且制约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开拓市场空间、提升竞争力。据统计,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就可以节约7500亿元。
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数量多,竞争激烈,且大部分属于个体户性质,生存压力较大。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流通效率,离不开企业的锐意革新,提高管理水平,更关键的在于政府对物流市场的有效管控。政府既要做好物流顶层设计,统一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标准,简化转换环节,不断优化物流流程,推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高效衔接。也要进一步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物流信息平台,引导企业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打破信息“孤岛”效应,有效融合供应链的物流信息。只有降低物流成本,才能打通供需两端“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的企业获利,让更多的消费者受惠。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