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脱贫攻坚的首站就选在大湾村,与当地干部群众拉家常、话脱贫,在村民陈泽申家的小院里开了一场座谈会。总书记深情叮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
“山上种茶,家中迎客,我收入增长9倍”
讲述人: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村民 陈泽申
“啊,金寨山水秀,大湾村换新装;山高水长千万里,迎来百花香……”每天中午,我们村都会响起这首《情怀大湾》。这是我们村民自己写词、作曲的村歌,从中应该听不出我们这里曾经是贫困村吧。其实,我们这里位于大别山腹地,以前非常闭塞,偶尔来辆汽车,都能被当成新鲜事物围观半天。
▲ 金寨县大湾村旧貌
我是梅山库区移民,今年71岁了,小时候饿肚子的记忆一辈子忘不了。为了吃饱饭,大家把山上的树砍光了种玉米,但收成还是太低,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尤其是我本人,中年丧子、儿媳改嫁、老伴因病去世,我和正读书的孙子相依为命。因为年纪大、孙子上学、缺致富技术等原因,我成了贫困户,以前每年收入只有几千元,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祖孙住在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两间危旧房里。
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我家低矮破旧的土坯房。总书记牵着我的手,关切地细细询问,怎么致贫的?政府有哪些扶贫政策?前一年收入多少?……总书记问了很多,问得很细致,让人心里那个暖啊!
▲ 总书记与金寨县大湾村村民座谈之处
我当时也没什么准备,就拿了自家种的农食放在桌上。总书记在座谈会上一直忙着和大家交流,问贫困户的生活、问当地的政策,一口东西都没顾上吃,临走的时候,我给他抓了一些花生和樱桃。
总书记上门,给了我巨大鼓舞。我开始试着养羊、种茶、打工,搬进了新房子。现在,我在村里的游客接待中心上班,月收入2000多元。村里还给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做保洁,一个月也能收入500元。我在后山种了几亩中草药,一年下来收入可达4万多元,日子越过越好了。
现在,我经常想起,总书记当时问我来年有啥盼头,我说希望收入能翻一番。这个盼头,当时看上去是多么遥不可及啊,现在已经超额完成,只靠黑山羊养殖一项,我家就成了“万元户”。
花石乡茶产业扶贫车间最开始成立的时候,我主动报名参加村里举办的炒茶培训班。有人怀疑地说:“这么大年龄了还学炒茶,能学得会、炒得好?”
我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我一定要弄明白,不熟练的地方就反复练习,我下定决心:要学就得好好学。所以,我比别人更珍惜这个机会。培训结束后,我炒出的瓜片茶香味浓、口感好,尝过的人都竖起大拇指。有了这一技之长,我正式成了炒茶师傅。去年,村里新建的游客接待中心营业后,我当起了导游,负责接待游客,干些杂活。游客来了,我带他们到茶园采茶,教他们炒茶。
我不满足,还带了很多徒弟,其中大部分是本地贫困户。我想让更多人跟我一样,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
如今,我的孙子大学毕业后已经在合肥找到了工作,我真高兴,干劲越来越足。我的收入增长了9倍,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了,还能存些钱,请总书记放心!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村,就像春风吹醒了大别山、吹暖了大湾村。2018 年,全村就顺利“出列”成功脱贫。后来,我们村总结脱贫经验,叫“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被县里作为脱贫攻坚的示范样本。
记得4年前总书记来的时候,院儿里的樱桃特别红,我们大家都盼望着总书记能有机会再来一次大湾村,看看这里的变化,看看我们的新生活。
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来到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回族村民刘克瑞家看望。刘克瑞陪着总书记屋里屋外看了一遍。在厨房,总书记掀锅盖、开冰箱、拧水龙头,看得十分仔细,并询问刘克瑞一家还有什么困难,老刘兴奋地告诉总书记:“前两年就脱贫了!”总书记高兴地说,更好的生活还在后头。
“来的人多了,村里一下热闹了”
讲述人: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村民 刘克瑞
我今年47岁,对我来说,最高兴的事就是总书记来我们家了!这是我和家人的光荣,是我们村的光荣。直到现在,想起那天的情景,我和家人都还很激动。
2002年,我们一家四口移民到弘德村,住进了砖瓦房,用上了自来水。原来在老家,我们都是种地,搬到这边后,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现在,我和媳妇在家里养了3头牛,儿子、儿媳妇在附近的扶贫工厂上班,算下来,我们一家一年有七八万块钱的收入。
总书记来我们村视察后,村里一下热闹起来了。短短3个月,我们村先后接待观摩考察团队的总人数3000多,一批批观摩考察团来到村里,重走总书记走过的路程。这几个月,先后来了几拨宣讲团。今年7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文旅厅主办、自治区文化馆承办的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文艺轻骑兵”基层巡演活动也来到了我们村。
村部旁边专门新建了一座村史馆。走进村史馆,就能看到我们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里边有我们移民时从老家带来的老物件,展示农耕文化的变迁,还有集合村子特色农产品打造的文化旅游产品。村史馆里的文献展览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来我们村的足迹,以及村里的脱贫致富历程,许多单位来到馆里开展党建主题教育活动。
随着人气高涨,村里的醋、美杞鸡、红酒跟着火了。“美杞鸡是什么?”“就是吃枸杞长大的鸡,你说美气不美气?”每当游客问起,大家伙儿都感到特骄傲,一聊就停不住嘴。
村里最好的“讲解员”还是我们村支部书记任军。“通过整合村子养殖牛和种植黄花菜、枸杞、葡萄等产业,销售村子的农副产品,人们可随时扫码购买。我们村近年来的农副产品持续向旅游商品、乡村旅游产业延伸发展。”每次有人来参观,任书记都这样介绍农副产品、介绍村里的发展,这些话我们也爱听、听不厌。对了,任书记还说要在我们家里打造一个茶舍,让来参观学习的人员有个落脚、交流的场所。
我们村民都知道,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我们宁夏百姓的生活,特别是西海固地区严重缺水的困境一直是总书记的牵挂。总书记视察后,我们用上了水厕——村子现在通好了下水,几乎家家由旱厕改造成水厕,又干净又方便。
现在,每天吃完饭,乡亲们会出来走走,看看村里干净整齐的柏油路、新建的灯光足球场……大家伙儿心里别提多带劲了。
这要感谢总书记对我们的牵挂。请把喜讯捎给总书记!祝全国人民的小康生活红红火火!
2014年1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来到地处边陲的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总书记踏雪走进伊尔施镇74岁的困难林业职工郭永财家,察地窖、摸火墙、坐炕头,同老郭促膝谈心。总书记对老郭一家人说,快过节了,知道你们生活有困难,我特地来看望你们。林业工人为国家作出了贡献,党和国家不会忘记大家。
看到郭永财家住房简陋,习近平十分关心,向当地干部了解棚户区改造时间表,听说这片棚户区已列入明年计划,他表示满意,对老郭说,希望你们住房条件尽快改善,日子越过越好。临别时,总书记和老人互相叮嘱保重身体,并祝愿来阿尔山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经济越来越发展。
“旅游开发,我们林业老人沾了光”
讲述人: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伊尔施镇林业职工 郭永财
住楼房和住平房,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现在家里有电热水器,卫生间有坐便器,冬天集中供暖,吃喝拉撒全都方便解决。托习总书记的福,我晚年过上了好日子!
我今年80岁了。6年前,我还跟许多林业职工一样,住在伊尔施镇的棚户区里。当时,我们一家六口挤在38平方米的简陋平房里。2014年1月26日,总书记来到我们这里,叮嘱干部要加快棚户区改造,排出时间表,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
之后,阿尔山开始了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2014年7月,我们一家搬进了新楼,住进了50多平方米的新房,听说像我一样从棚户区住进迁居楼的群众有1万多户。
我虽然没啥文化,但是说的话都是从心窝子里掏出来的。一个人好不算好,一家子好也不算好,只有人人好、家家好,那才是真好。自打总书记看望我们困难林业职工后,大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你看我的邻居殷振萍大姐,自从住进小区就养成每天散步的习惯,特别有精气神。
70年前,阿尔山是内蒙古大兴安岭开发建设最早的林区之一。过去,我们这儿就靠采伐木材过日子。可不能坐吃山空啊!林业资源减少,后续发展遇困,好在这里有林场、矿泉、草原、冰雪、火山群,后来,党和政府及时调整政策,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旅游开发,我们的日子才有了这么大的变化。现在,我们这儿的景区免费为贫困边缘户、困难户提供摊位,帮扶售卖旅游土特产,还提供清洁就业岗位,大家再不用出远门打工了,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还能照顾家里。我是经历了这些转变,这些我都看在眼里、美在心里。
▲ 阿尔山美丽风光(杨晓野 摄)
习近平总书记来阿尔山的时候,还特意鼓励大家说,阿尔山自然风光四季都很美,旅游一定会火起来。
我没去过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现在在街上能经常看到北京、上海这样大城市来的游客,还有外国人呢!
旅游开发,我们这些老人没少沾光。请给总书记捎个话,过上好日子的林业工人永远感激他!
记者手记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深的牵挂。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总书记顶风雪、冒酷暑、踏泥泞,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赴多个贫困村考察调研,推动脱贫攻坚战如火如荼地开展。
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贫困村明确努力方向,鼓足发展劲头,干群齐心协力,脱贫攻坚成就卓著。通过实地采访,记者看到,总书记足迹所至,处处沧海桑田,旧貌变新颜。贫困村一年一个样,老乡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过去的贫困一去不复返。
在扶贫第一线,除了走访贫困户,习近平总书记还重点考察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等,多次对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和扶贫开发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要把扶贫开发与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
多年的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的确是一条帮助农民摆脱贫困、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的好途径。景区与周边贫困村的发展具有天然的共生关系,开发一个景区往往能带火一片贫困村,许多景区在开发过程中更是自觉扶贫,让村民受益。同时,旅游扶贫不是简单的物质帮扶,而是通过开发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形成特色旅游产品、构建旅游产业链,将消费者吸引到贫困地区,以先富带动后富。此外,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农村配套提升、环境改善和文化丰富,为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提供了支撑,有力地助推生态宜居空间打造。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
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将赋予乡村旅游更加恢宏和充沛的能量,让那些原本要用放大镜才能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众多小镇、广袤乡村,成为远近闻名、人们向往的美好田园,这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重要指示的遵循,也是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郜磊 崔娜 阿勒得尔图)
转自:文旅中国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