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看文化强国建设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11-19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近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并以专门一个部分阐释“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启新征程。


  规划《建议》就“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出了清晰的奋斗路径。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巫志南说,“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文化建设提供根本遵循;“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行;“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揭示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战略价值和深远意义,展示出文化强国建设接地气、可操作、广认同的现实路径。


  规划《建议》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摆在文化强国建设重要位置。巫志南说,事关全社会每个成员、每个家庭的价值追求、文明水准、行为准则和道德修养,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同时着力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


  “社会文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状态的重要标志。放眼世界,人类文明正朝更高阶段逐步推进,‘弱肉强食’‘丛林法则’正在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文明理念所取代。从人类文明交融互鉴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方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巫志南说。


  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规划《建议》提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新要求。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看来,这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跨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时代要求,是不断夯实文化强国坚实基础的重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我国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大大提升农村群众文化获得感。李国新举例说,有“苦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如今不仅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农民还自发办起250多家“农家大院”,生动展示脱贫攻坚路上农民的新生活新风貌。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城乡发展不均衡。在贫困地区,还有将近30%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设施建设未达标。”李国新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重点和难点仍在农村。


  他认为,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要进一步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提升文化设施空间品质,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激发农民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热情,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发展。


  规划《建议》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并将其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三大重点任务之一。对此,国家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基地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说,这是新发展格局下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路,对推动文化产业现代化和系统性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推进现代化,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明确指向。”范周说,一方面,要突出价值引领,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要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另一方面,要彰显文化创新发展要义,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握数字经济新引擎,释放文化产业的生机与活力。


  “提升系统性,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要求。”范周认为,要促进文化产业各门类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新兴文化产业有序发展;加快文化和旅游、金融、科技等多方面的深入融合发展,为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和经济提升提供新动能、创造新的增长点;着力推动城乡和区域协同发展,依托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乡村文化供给,依托城市群和区域文化带建设充分释放文化产业与空间集聚共生的积极效应,彰显区域文化产业魅力和特色。(记者 周玮)


  转自:新华社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