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文创作品都去哪儿了?(上)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11-06





  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各类文创比赛层出不穷,不断涌现的获奖作品以别出心裁的设计理念打开了人们想象的边界,也给文创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不过,当比赛落幕,那一个个曾在聚光灯下亮相的获奖作品却随之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那些获奖文创作品去哪儿了?


  追踪获奖文创的最终去向,“文旅中国”客户端记者采访了文创产业链中的多个环节,探挖文创从设计到走进市场、面向大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期,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产业链上游,看看设计师在完成设计后都经历了啥事。


  问


  “谁帮你卖?卖到哪?”


  答:杨慧子(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教师、独立设计师)

1.jpg

2.jpg

▲ 杨慧子设计的二十四节气剪纸七巧板


  获奖文创作品去哪了?这是个让很多设计师无奈的问题,因为对很多人而言,获奖文创最终还是回到设计师手里了。


  这一困境与文创产业链存在的问题息息相关。在我看来,所有文创都面临两个“坎”——一个坎是从设计稿到实物打样,另一个坎是从实物打样到批量生产。第一个坎决定文创能否成型,第二个坎则决定了文创能否走向市场。而从设计到市场的整个过程里,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还是渠道——谁帮你卖?卖到哪?如果这两个问题无法解决,一件设计就可能只是一个效果图,最终也只能停留在设计师手里。


  以我本人为例,我喜欢将传统工艺和潮流设计相结合,也在很多文创比赛中获过奖。遗憾的是,我的设计大多还留在我的手里。比如,我之前设计过一款二十四节气剪纸七巧板,为了让作品看起来更美观,我联系了工厂订做包装盒。但厂家的答复是,订货量达不到1000个就无法生产,当时我咬咬牙,花了1万多元订做了1000个包装盒。这些包装盒摞在一起大约占了4立方米,近乎摞到屋顶。尴尬的是,由于缺乏订单,直到现在,大部分盒子还囤在我家……


  不能否认,目前的文创比赛常常给设计师提供资金补贴,个别比赛甚至提供实物转化经费,助力设计效果图转化成实物,获奖后,主办方还承诺给设计师提供转化平台。但大多数情况下,设计师靠着资金支持做出的一套实物可能仅用于比赛展览,很难真正转化成产品投入市场。


  是比赛没有帮设计师对接市场吗?其实也不是。每次比赛都会有商家来采购,但真正和设计师达成合作的少之又少。之前一次文创比赛,主办方帮助我们和一家博物馆接洽,对方同意我们把文创拿去售卖,但无法帮助我们进行生产,更无法保证后续销量,最终我们没能达成合作。有时候,我倒是会接到一些小批量订单,即便如此,我们仍然需要按生产线要求的最低数量投产。这样一来,前期投入就要设计师自己承担,大量囤积产品也无法卖掉,最后还是相当于设计师自己为自己买了单。大赛承诺的“平台搭建”也就成了空话。


  所以,作为势单力薄的独立设计师,我最头疼的还是渠道问题,这一壁垒仅凭我们设计师单打独斗是难以逾越的。我十分期待相关部门可以协助搭建一个完备的文创产品成果转化平台,让商家真正参与到产品设计开发和投产面市的全流程,为作品提供根本保证。


  


  “设计为何而作?”


  答:小树(青年设计师)

3.png

4.png

▲ 小树设计的《相由心声》八音盒系列作品


  在追踪获奖文创作品的去向之前,或许应该首先回答“设计为何而作”这个问题。当下,各种类型的文创大赛遍地开花、鱼龙混杂,在我看来,造成这一趋势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动因是参赛群体的内在需求。


  文创比赛、展览的参加群体无外乎几类:从事文创的设计师、院校师生、专利权持有人、工艺美术师、手工艺制作者、非遗传承人等。在我参加各类文创比赛、展览的闲暇,我和其他的一些参赛者也经常在一起聊天。大家除了希望通过参加文创比赛、展览让自己的设计转化成产品、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外,不同身份的参赛者其实还有着各自不同的诉求。


  比如,有一些人可能已经在某个领域做品牌做得很成熟了,但仍旧非常热衷于参与各类评奖活动,因为他们认为夺得名次意味着取得了某种程度的认可,而“被认可”的次数多了,其作品的高商业附加值也就有了更为客观的佐证。所以,他们更看重荣誉背后带来的潜在商业利益,设计的转化落地并不是重点。


  再比如,有些参赛者在企事业单位任职或者是院校的师生,参加比赛更像是一种给个人职业技能水平攒“积分”。有过在某个大赛获奖的经历对于评职称、找工作等,即便不是必选项,也是很好的加分项,所以他们来参赛往往也是取得名次,点到则止。


  撇开以上这些因素不谈,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文创比赛的获奖作品鲜见于世可能还有一种情况:作品受自身属性的限制而无法批量生产,经过设计、制作、获奖、参展等环节后,顺利找到了买家,被“雪藏”。


  我设计的《相由心声》八音盒系列作品去年获得了2019世博·金茶花文创比赛的银奖,它是一套运用大理白族银器制作工艺制作而成的12件生肖动物造型的八音盒。其实,我的这套设计缘起于我想给我的小侄女准备一个生日礼物,但是做着做着就做成了一套12件。能够在比赛中获奖,我觉得真的是蛮幸运的。对我来说,它最终的归宿可能就是卖给一个喜欢它们的买家,这样我能尽快收回成本。毕竟,制做这样一套贵金属的作品,对刚刚走出校园的我来说,投入还是蛮大的。而且,这类文创作品的文化属性更加强调特色材质和手工附加值,因此市场的需求未必很大,要批量生产也并不现实。


  


  “针对的是不是伪需求、伪痛点?”


  答:陈文(杭州膳佳家居用品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5.png

▲ 陈文设计的金怪兽马克杯套装


  文创设计作品获奖了就一定能落地,成为“爆款”吗?未必见得。对于“爆款”而言,设计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设计的作用更具体的表现是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提升用户体验、为品牌创造溢价空间。因此,一个产品是在保证了品质,有了市场需求,获取了价格优势之后,再谈到更精妙的设计的。


  谈到文创,人们通常在说它的狭义概念,比如针对某个博物馆等机构设计的比较显性文创产品,或者一些不追求显性表达的对传统文化、娱乐IP、时尚IP等深耕细作的创意设计。而从广义来讲,没有产品不是文创。


  对于文创作品而言,获奖的确是一种肯定。但要完成文创作品的创意变现,实现产品的最终落地,实际上要考量的是三个维度:商业导入、用户需求和供应链完备。任意一个维度的不适配,都会导致产品的中途流产。


  一个产品设计之初就需要想清楚它的商业逻辑,如何定价,有没有渠道,它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其次,要从用户的视角来审视,这个设计针对的是不是伪需求、伪痛点,在现阶段是否有必要花费一定的代价来实现。再次,要衡量好如何做到控制成本、提升品质来实现设计,这其中要考虑的内容非常之多,比如如何让工人快速熟练制作工序和工艺。


  我们公司有一款产品“飞碟杯”获得过中国智造大奖和设计红星奖,自推出以来已经卖了超过5万个,算是一个“小爆款”了。它的最终问世,也是经历了一个比较艰辛的过程。最大的难点是跑供应链,这个过程没有捷径,我当时有整整半年的时间都在密集地出差,一家一家工厂地跑,在生产线上蹲守,针对工厂反馈的问题及时在保持原本设计的基础上对图纸做细微调整。就是在这样反复的打磨之下,我们成功地控制甚至是降低了成本。如今,我们已经可以做到供货价和最初预设成本价相当,大大提升了产品批量生产的利润空间。


  在设计这一行干得时间越长,就越理解一句话:“少动手,多动脑。”否则,一个糟糕的设计,比较幸运的情况是老板为你买单,其次是客户为你买单,最惨的就是自己为自己买单。


  事实上,文创从设计理念到最终投入市场的过程中,设计师是初始的动力源,但也仅仅是生产的第一步。作品能否成型?成型后能否批量生产?量产后又能否被大众接受?设计、打样、规模化生产、市场推广,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困扰着设计师,决定着文创产品的生死,决定着产品究竟能否抵达消费者。(赵若姝、王学思)


  转自:文旅中国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