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建设的三个维度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7-20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在乡村振兴中要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从历史维度重塑乡村文化。在中华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乡村是乡愁乡情的重要载体,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归宿。乡村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乡村文化样式,其中包括传统节庆活动、民俗活动、文艺活动、民间手工艺品等。在这些文化形式的背后蕴藏着中华文明的礼仪习俗,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精神追求的深沉积淀,是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集中展现。传承优秀乡土文化,不仅可以让乡村展现出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而且可以重拾乡村文化自信。因此,从历史维度重塑乡村文化就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加强普查、整理,梳理乡村历史脉络、文化烙印和乡风民俗等文化资源。运用田野调查和口述史的方法,全面普查乡村现有文化资源,有条件的村可设立村史馆或民俗展览馆,结合现代电子技术,通过航拍、拍照、电子档案等形式建立乡村文化档案数据库,尽可能留得住记忆,留住乡愁、乡风、乡韵;二是加强对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一些村落历史底蕴深厚,有大量的文物古迹、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风民俗等留存于乡村之间,这些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具有十分显著的民风和民俗特征,彰显出传统文化所具备的历史价值,还具备较大的经济价值。因此,可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因地制宜实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计划,挖掘乡村独特的文化资源,把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民间艺术、民俗表演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要能留得住记忆,还要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加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凝聚乡土情怀。


  以现实维度巩固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要通过对礼俗文化的解读与运用,促使礼俗文化中所蕴含的诚实守信、邻里和睦、尊老爱幼、讲人情重情义、崇德向善等道德思想在新时代得以继承与发扬;通过发挥礼俗文化的教化功能,培育文明的乡风、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民风。一是结合新时代对人们的要求,倡导文明新风尚,建设有时代特征的乡村文化。政府相关部门要在乡村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提升人们的法治意识,树立起规矩意识,实现依法治村。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采取专题培训、观看警示教育片等方式方法,加强对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提升党支部的自我净化、自我提升能力,让基层干部在纪律规范中积极作为。要树立环保意识,真正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摒弃小农思想,从为子孙后代着想,建立长远的发展思路。要树立奉献意识,挖掘守望相助、舍小家为大家的优良传统并赋予时代特征,形成良好的邻里氛围。二是充分发挥乡贤的凝合作用。在乡村的发展历程中,乡贤一直起到特殊作用,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群体。新时代的乡贤包括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以及乡村的致富能手等,他们在乡村有较高的威望,充分发挥这个群体的作用,能把村民凝聚在一起,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更好地传播正能量,提高农村德治法治自治水平,多措并举营造文明和谐新风尚。三是宣扬传承红色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众多乡村都留存大量的红色遗址遗迹,这些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新时代乡村民众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在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方面的作用,做好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整体规划,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特征,树立文化自信。


  用未来维度重构乡村文化。乡村文化重构在于保持自身传统和特质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现代因素融入到乡村文化之中,找到新的生长点,实现其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一是鼓励乡村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激发乡村文化的活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现代文化创意来表现乡村传统文化,以乡村文旅融合为核心,把乡村旅游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民族文化等相融合,寻找乡土文化与文化创意的“黏合”,挖掘乡村旅游文化价值、设计开发有效的旅游产品、完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链。二是转变思想,构建乡村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乡村建设重要的文明标志。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单位、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要适应新时代潮流,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和关注,客观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生存和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关系,发展与完善生态文化,构建新型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发展的新型关系,从而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指导人们生活。天人合一、命运共同、和谐共生、求同存异、道法自然、尊重规律,这些价值理念是建设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乡村新模式的人文基础。



  转自:吉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鑫香园精菜坊 鑫香园精菜坊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