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这个我国集中展现包括非遗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时间节点,四川全省上下以生动的实践,热情邀请公众参与文化遗产的体验活动。多项保护成果的发布、动人的非遗传承故事,都在鲜活地诉说着文化遗产为人们带来的美好生活体验。
6月13日上午,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戴允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高中伟,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省骨科医院党委书记王剑平共同启动了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省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暨“名中医四川行”,开启了全省21个市(州)线上线下240余场精彩纷呈的宣传展示活动。
围绕“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四川组织了特色中医药传承传习活动。中医药之美专题展分为药草芬芳、药食同源、悬壶济世、守正创新4个单元,通过观、闻、听、感、购等交互体验,引导观众领略四川中医药融入、驱动、创造当代生活之美的永恒魅力。“名中医四川行”活动走进全省21个市州开展巡诊、巡讲、巡展。
四川非遗购物节是本次系列活动的亮点,“非遗+电商”拓宽了非遗传播新空间。阿里、京东、拼多多、东家、快手、美团、苏宁、携程等10余家电商平台,共上线四川非遗店铺536家、非遗产品5018种,为284个非遗项目、356名传承人提供了产品展示展销服务,搭建了四川非遗购物节集成平台,制作发布《四川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商家产品目录》,全省139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实现100%上线。
以四川非遗购物节为契机,四川省非遗保护中心与苏宁易购、拼多多、携程、抖音、快手等平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拓非遗传承传播新空间,四川非遗之旅产品也在携程上线。
此举掀起了四川非遗“云体验”“云消费”浪潮。其中,南充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购物周大型直播带货推介活动,总浏览人次超过1.1亿,现场销售额超3000万元,结合非遗助农扶贫,效果显著。
6月13日下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红川走进四川非遗馆拼多多专场活动直播间,以体验式直播向网友展示了国家级非遗瓷胎竹编的制作技艺,60万名网友为四川非遗点赞。
“云游·四川非遗”影像展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内容,也在启动仪式上正式上线。展览精选了19个市州、3个省直部门等推荐的137部非遗影像作品,从“非一般”的视角,以《非一般的匠心》《非一般的韵律》《非一般的味道》三大篇章呈现当下四川非遗保护成果和创新实践,展现四川人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外游客感受四川非遗之美,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还联合中国文化中心、中国驻海外旅游办事处,共同推出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西语、韩语、日语等不同语种的“天府四川,云享非遗”线上主题展览,川剧喷火、川藏锅庄舞、洛带火龙灯舞等传统文化项目尽数亮相,让海内外网友动动指尖就能在“云”端邂逅四川非遗之美,也及时为因疫情影响不能开启四川之旅的海外游客“解渴”。
值得一提的是,6月13日当天,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四川省文物局、乐山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力争用3年至5年时间,将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建设成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集科研、保护、展示于一体的中国南方地区石质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同时,举行了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揭牌仪式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南方石质文物保护(乐山)基地授牌仪式。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物局)、乐山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共同构建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发展新格局。活动还发布了中国石窟(南方)保护学术研讨会重要成果《乐山共识》,业界将对以川渝石窟石刻为代表的南方石窟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研究能力和保护利用水平。(付远书)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刘曙光发布中国石窟(南方)保护学术研讨会重要成果—《乐山共识》 李 欣 摄
阿坝州组织“非遗天团”在茂县古羌城内直播带货 何 刚 摄
汇聚了蜀锦、银花丝、漆器、瓷胎竹编、唐卡等非遗产品的“FUNNY·ICH非遗潮集”聚焦非遗活态化的线下传播,围绕非遗市集、非遗体验和非遗演出三大板块,着力打造立体多元的非遗消费新场景。 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提供
绵阳市组织20余个非遗项目在潼川古城内巡游 王 洁 摄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暨“名中医四川行”启动仪式 余 坪 摄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川北大木偶向南充市民免费演出 向全发 摄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主会场活动在乐山大佛博物馆广场举行 严 理 摄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红川走进“四川非遗馆”拼多多专场活动直播间推介瓷胎竹编。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雅安市博物馆广场和县(区)分会场上,太极拳、武术、舞蹈、原生态多声部民歌轮番上台表演。 宝兴县文体旅游局提供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成都主会场活动现场 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提供
转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