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出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带动北京文化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
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绍坚此前在会议上介绍,2019年1至11月,北京市文化产业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实现收入11146.2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文化核心领域收入同比增长10.1%。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产业不仅成为助推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成为拉动我国社会效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文化产业建设不断推进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各方面发展较好,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从2009年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到2019年推出了一系列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我国文化产业建设受到的重视日益增加。
回顾2019年,文化和旅游领域的相关政策更加精细地影响着国内的文化产业生态。一系列大事记都备受瞩目——文化产业领域的“基本法”立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文化市场监管持续发力,5G商用赋能文化创新发展,“夜间经济”点亮城市消费活力等,都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新动力。
进入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国民对文化的消费能力增强,中国文化产业占GDP比例持续提升。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产业链投资机会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已达18071亿元,占GDP比例为3.48%。到了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达到30785亿元,同比增长13.03%。截止至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长至3472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比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8%,比同期GDP名义增速高1.6个百分点。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已逐步成长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
相关机构预测,2019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将达到4.37万亿元,202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将突破了6万亿元,并预测在2023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将增长至6.65万亿元,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1.07%。
2019年,我国关于文化产业的文件以及相关领域法律政策相继出台。3月,国务院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繁荣文艺创作,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档案等事业;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6月,文化和旅游部对《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指出,国家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发布文化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北京智信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曹保印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我国近年出台了多项利好政策,一批质量优异、品牌美誉度高的文化企业与文化产品正在陆续脱颖而出。需要注意的是,人才的短缺以及人才的外流正在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瓶颈。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高质量的人才,高质量的文化产业人才能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强劲动能。
产业效益需提高
2019年12月,在《2019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中,指数排名前五的地区分别是:北京、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对比前五位省市在高效率投入和高价值产出方面的具体指标,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全国领先,但创新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
曹保印表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属于阶段性发展问题。在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中,数量、规模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才可能优胜劣汰、优中选优。而《行动计划》文件的出台,正是为了从初始阶段走向高质量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质量、品牌将是第一位的。
而这样的阶段性发展问题,正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破除的瓶颈,我国文化产业仍面临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水平较弱、效益并不够高的现象。
曹保印认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整体水平弱的现象很正常。但与此同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文化生活需求,又为这个初级阶段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很大的空间,也准备好了良好的土壤。在这个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就要在“产业”上下功夫,避免为文化而文化,而需要真正将文化转化为产品,转化为生产力。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既需要追求满足个人兴趣的“阳春白雪”,更需要努力创造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接地气的“下里巴人”。
对于此次《行动计划》,围绕目前文化产业有数量欠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有规模少品牌等突出问题,曹保印为记者举例,故宫文创产品之所以能够成为很好的IP,就和接地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让人民群众消费得起,愿意主动消费;国产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之所以能够受到公众欢迎,获得很好的票房,也和将中华传统神话的素材做接地气的重新创造与挖掘有着重要关系。文化产业的大市场始终存在于人民群众的日常消费中,而不是曲高和寡的所谓“精英小众”。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魏鹏举认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能够做到社会效益优先,同时能够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向统一。这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当前要追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目标,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检验。第二,要有高质量的优质内容产出。第三,要有相对合理的要素投入和比较高的绩效产出,用相对低投入带来更高的产出。(记者 刘昱汝)
转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