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上午,由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中国应急管理报社、中国煤炭报社组织召开的“徐汉才《里程心语》首发式暨座谈会”在煤炭大厦报社会议室隆重举行。
《里程心语》是一本反映一位长期以来致力于煤矿安全生产事业老党员心声的文集、也是作者几十年来工作中播下芳馨的力作。本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5卷。卷一:年轮中的求索与抒怀;卷二:煤炭工业的改革印记;卷三:行业报经营的行与知;卷四:感知安全培训的光荣;卷五: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
从文字的布局结构可以看出作者工作岗位的变化和格局的不断提升。作者从一名普通的采煤工,成长为一名煤炭行业的高层干部,这都源于作者的爱岗敬业、善于思考和锲而不舍地孜孜以求。几十年来,作者的岗位从山东枣庄矿务局到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煤炭工业部新政策法规司、国家煤炭工业局企事业改革司、中国安全生产报社,再到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培训中心等部门,一路走来,作者初心不改,持续思考和探索研究,寻求发展之路。他用敏锐的视觉来穿透所从事的工作,用一篇篇作品来诉说看法和希望。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无论在哪个岗位,作者每迈出一步都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来完成,每个岗位都留下了他的汗水和心血,每篇文章也都见证了他在岗位上的努力和奉献。
纵观作者的工作历程,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坚持不懈的攀岩者,一步一步都在用力;又仿佛看到一颗到哪里都能落地生根的种子,带给人蓬勃的朝气和不屈不挠的生命力。《里程心语》不是自传,却胜似自传,这是一位党员立事以心、立岗为责的写照,这是他给人生写出的美丽答卷。
《里程心语》文字朴实:全书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用作者在不同岗位上书写的不同感悟、观点等,来记录作者几十年来的工作历程,有见地、有深度、站位高,像一泓清泉生生不息。看到卷一《用行动书写自己的历史》一文的标题,就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虽然这篇文章在写别人,但他的这部《里程心语》,又何尝不是在书写他自己的历史呢。
内容严谨:此书既是作者个人的工作历程,也是煤炭行业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印记和历程。他将多年来祖国发展历程从另一个角度呈现在读者面前,每一段文字都不是空穴来风,都有大量的文字和数据来佐证。如卷二《转换煤炭企业经营机制迫在眉睫》一文中,关于煤炭企业经营现状,作者列举出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1985年至1990年6年间,国家财政补贴煤矿134亿元,占全国企业亏损补贴的60%以上,仅1990年就补贴了54.55亿元。卷五中《安全生产与国内生产总值》一文中,作者从安全生产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并列举了2014年和201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指出内在联系。
直击问题:作者触角敏锐,不管在哪个工作岗位,总能直指问题,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如卷二中的《国有煤炭企业应实行公司制改革》一文,指出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国有煤炭企业改革的方向,作者认为,国有煤炭企业实行公司制,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矿务局体制进行改革的有益探索,是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实现国有煤炭企业体制改革的一次质的飞跃;卷三中的《市场对报业经营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一文,是作者调入中国安全生产报社任副总编时所撰写,用犀利的笔触,对报业现状进行客观分析,提出了报业的经营思路和发展方向,还有同时期的《善于运用报纸品牌的力量》等文章,无一不透露出作者对市场经济思想主线的把握和深刻领悟。
跟紧时代步伐:每一篇文章,反映的每一个工作历程、节点,都与时代发展密不可分。如卷四《加速安全培训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一文中,作者指出,在信息化时代,加速安全培训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必将带来安全培训事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充分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紧跟时代的战斗思想。卷四《守护安全培训质量这条“生命线”》一文中,作者对安全培训的必要性、迫切性以及培训质量和规范化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希望,也展现出他为提高安全培训质量而做出的不懈努力。
有感染力:这本书的每一篇作品,都凝聚着作者的智慧,显现出作者的思路清晰、文笔犀利、流畅,观点独特而新颖,令人爱不释手。在本书的卷一,有着一篇篇诗歌、散文、感悟等,特别是作者加入了一篇在儿女婚礼上的祝辞,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作者性格的活泼浪漫,充满了生活气息。
《里程心语》全书242页,没有一句豪言壮语,没有口号式的长篇阔论,从这些文字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为人的踏实和朴实,这本书文字可圈可点,生动揭示出一位老煤炭工作者的璀璨心语、热血里程。作者名字为汉才,不愧为“汉”民族中有“才”之人。
《里程心语》未发布之前,已在圈子里悄悄流传,且赞叹声不绝于耳,书中许多观点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可以称得上是启迪和督促后来者的教科书。(侯秀峰)
转自: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