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技术、优内容推动数字阅读发展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5-07





  随着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正在发生深刻改变,其中,阅读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数字读物具有存储量大、检索便捷、便于保存、成本低廉等优势,正带领许多人进入“数字阅读”新时代。一方面,阅读对象数字化,电子书、网络小说、电子地图、数码照片等取代传统纸质出版物;另一方面,阅读载体变成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等,实现了“一屏万卷”。


  数字阅读渐成主流


  数字阅读群体持续壮大,数字读物数量持续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8.02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8.3%。从《2018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来看,2018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达到4.32亿,人均数字阅读量为12.4本,人均单次阅读时长达71.3分钟。据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比2017年上升0.2%)、电子书阅读量为3.32本(比2017年上升6.4%),手机和互联网成为人们每天接触最多的媒介,纸质书报刊的阅读时长均有所减少。调查还显示,38.4%的成年人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比2017年的45.1%下降了6.7个百分点;超过半数的成年人倾向于数字化的阅读方式,其中,倾向手机阅读的读者比例上升明显。由此可见,数字阅读成为与纸质阅读并驾齐驱的主流阅读方式。


  在全民阅读、新兴出版、媒体融合、政策引导等背景下,数字阅读产业快速发展。根据在中国出版协会和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主办的“阅读X”论坛上发布的《全球背景下的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达894亿元,同比增长11.3%,扣除网店38%的打折,实际总规模为676 亿元。数字阅读整体市场规模为254.5亿元,同比增长19.6%,由于电子读物的价格比纸质的低很多,所以电子读物的实际销售数量要远远高于纸质图书的销售数量。


  新技术给数字阅读带来新体验


  阅读体验将在5G等新技术的赋能下发生深刻变化。在供给侧,新技术为数字内容提供良好的应用支持,培育新的传播流程、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都可以成为阅读的终端载体;在需求侧,智能化、多渠道的内容消费方式,可将内容与用户需求精准匹配,优化用户体验。


  信息技术对阅读的改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互联网平台改变了人们对书本的获取方式,电子商务平台具有资源丰富、价格实惠、有效匹配需求、便捷高效等特点,使得图书网购快速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到网上购书,大量实体书店逐渐消失或转型。


  第二个阶段,数字化载体取代纸质出版物,电子书等成为人们的日常读物,只要携带电子阅读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随心阅读,打破了时空限制,让阅读轻松方便。


  第三个阶段,就是“沉浸式互动体验”的悄然到来。在5G、VR等技术应用下,阅读可以“身临其境”,读者可以“置身”影像现场,直观、立体、形象地获取阅读信息,如翻开秦兵马俑画册,可以看到各种秦俑立体造型。未来的数字阅读将变成融合各种感官体验的沉浸式阅读,VR技术带来的情景式代入、互动式交流、沉浸式体验已经变为现实,第五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展现的5G、AI、AR、VR、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为阅读带来了全新体验,让人们对数字阅读的未来充满期待。


  高质量的数字阅读需有效治理


  在肯定数字阅读发展成就和期待未来的同时,也要关注阅读的内涵和质量。《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指出,“在我国成年人的网上活动行为中,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媒体报道指出,数字阅读存在三大隐忧——内容低质、碎片化、抄袭。我国的数字阅读还处在粗放发展阶段,缺乏有创意的产品和服务意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剑网2018”专项行动期间,全国共查处网络侵权盗版案件544件,其中查办刑事案件74件、涉案金额1.5亿元。


  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冯士新指出,高质量的数字阅读有赖于优质出版内容和先进数字技术的有机结合。数字阅读是技术变革推动的必然趋势,我们既要看到数量的蓬勃发展,也要正视并采取措施克服质量方面的问题。要坚持精品意识,无论是纸质出版市场还是数字出版市场,都需要优秀的作品。生产者要把原创作为好作品的标志,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创造更多更丰富的精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陶冶人、帮助人,为读者提供有营养、有品位、有价值的出版物。要推动技术应用,人们对数字阅读充满期待,在于新技术带来的新感知、新体验,作为传播者,要增强融合思维,围绕用户需求,积极应用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让读者从中获益。要强化市场监管,加强行政执法,做好对数字出版的引导与管理,规范经营秩序,打击低俗、庸俗、媚俗作品,打击盗版侵权行为,建设清朗的数字阅读空间。(程秋萍)


  转自:人民邮电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中国人民银行: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势在必行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中国人民银行: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势在必行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