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2019年悄然而至。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2018年的文娱行业,“寒冬”一定是绕不开的关键词。然而,2018年的电视剧市场仍然出现了很多爆款优秀作品,用收视成绩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寒冬论”。
电视剧产业发展经历了孕育、形成、转型、升级的变化过程。这一探索之路既享受了机遇红利,也经受了严峻考验,在其产业从荒芜到爆发的过程中,电视剧已经逐渐成为最受欢迎、最被关注、最普遍作用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食粮。因此,在许多行业内人的心里,无论经历多大的打击,经得起考验的作品永远不会消失。
探索之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力量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了我国第一条电视广告,电视的产业属性初露端倪。
但是,那时我国的电视剧依然是一种稀缺的内容资源,产业建立与完善的雏形也许都难以看见。文化产业评论副主编郭丽娟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改革开放初期,电视剧的普及和电视机的普及程度息息相关。“那时,我们的经济条件远远达不到每家每户都有电视机,尤其是在农村,在那个年代,要是谁家有一台电视机,就变成大家围观的‘公共资源’了。而且从5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中国电视剧处于‘样板戏’阶段,电视剧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教化功能极强,风格类似,正面典型人物是影视剧的主体,题材比较单一。”她认为,四十年前电视剧还到不了产业阶段,整体大环境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内。
然而,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逐渐无法满足电视事业发展的需要,企业赞助、贴片广告为主的商业融资,电视台与电视台之间的无偿交换交换,电视剧制作机构与电视台之间的有偿交换等,使全国性电视剧交易市场网络初步形成。1986年4月《关于实行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制度的暂行规定》颁布后,电视剧的制播关系由“制播合一、自制自播”向体制内的“制播分离”衍变,专业化及社会化分工不断深化,开始朝着工业化生产、社会化大生产方向发展。
据相关资料显示,1992年2月,中央电视台以350万元购买了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投资200万元制作的电视剧《爱你没商量》的播映权,首次实现了以现金购买电视剧播映权的交易形式,这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第一部获得利润的剧集,也标志着中国电视剧产业的开端。
同时,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内容也变得丰富起来,“四大名著被改编成电视剧,成为电视剧发展的第一波高潮,1992年左右的《渴望》更是风靡全国,这个时候电视剧才真正发展起来,进入大众的视野。而1997年的《还珠格格》可以说是电视剧发展的一个小高潮,琼瑶式言情变得家喻户晓,热度持续不减,之后每年暑假都会重播,直到今天影响力也不可小觑。”郭丽娟说。
2003年8月,政府第一次向全国8家民营电视剧制作机构核发了《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2012年起,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通知》、《〈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境外影视剧引进和播出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落实网上境外影视剧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对卫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电视剧播出方式进行调整、《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电视剧产业进入了黄金机遇期。定制剧、IP剧、长剧、周播剧等荧屏“新剧”轮番试水,一大批艺术与商业双赢的现象级电视剧作品涌现。
有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中国电视剧保持着每年15000集左右的产量,平均每天制作完成45集。2017年全国全年电视剧制作投资额达到242.26亿元,国内销售额达到265.41亿元,电视剧的广告收入、付费收入、海外收入总计达到1020亿元。
慈文传媒副总裁、首席品牌官赵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改革开放稳步向前大大提升了国民经济实力和格局,更加提升了国民文化消费水平,使得电视剧行业必须做出相应的努力。“摄制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国产电视剧的生产质量越来越高;创作视野的不断开拓,使得国产电视剧题材日趋多样,产业不断完善,使得一批国有、民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文创企业有了自己表演的舞台。”
转型升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贯彻落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新的文化业态应运而生。
郭丽娟表示,2015年9月《蜀山战纪第1季》以付费VIP独播模式在爱奇艺全网独播,开启了先网后台模式,这个可以说对于传统电视剧来说,尤其是以电视机为播出载体的剧集内容来说是一个大的转变,这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正式来临。
几年前,网剧在大多观众心中都存在着质量良莠不齐和演员咖位不够的印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在受众间的广泛普及,先网后台的模式成了热播剧集的首选,视频平台牢牢掌握住了热门剧集的排播话语权,甚至转变自身角色,开始作为生产者参与进影视的生产制作,由原来的传播者转变为生产与传播相结合的多功能角色。而先网后台的模式甚至到先网不台的模式,乍看似乎是电视台与视频平台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但实则对于电视剧发展而言,却不失为一件好事。
正如郭丽娟所言,网剧和电视剧如果从平台层面来看似乎电视台和网络平台是竞争关系,但是从内容层面来看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网剧都是一样的,业界早已不这么区分了,都是剧集产品,播出平台不同而已。
有了平台之间的竞争,内容便成为剧集的第一竞争力。
2018年12月20日于北京举行的2018首届文娱大会(以下简称“文娱大会”)上,腾讯视频副总编辑黄杰用平台的购剧逻辑证实了内容对于剧集的重要性。她表示,腾讯视频会最先考量剧集讲述的故事是不是好看,“我们看中的是故事本身的吸引力。”
郭丽娟也认为,在当下我国电视剧行业营销打头阵的行业态势下,内容不行,再好的营销只会适得其反,因此电视剧创作还应专注内容。
此外,改革开放带给电视剧行业的还有在与国外密切的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创新探索,季播剧就是其中之一。
季播这个概念传入中国后,就一直是精品的象征。最早的一批国产季播剧可以追溯到《还珠格格》《青年包青天》等古装电视剧,万人空巷的观剧盛况曾成为国剧历史的巅峰之一,但越往后拍,主创阵容越难聚齐。这就是在“文娱大会”上,灵河文化创始人兼CEO白一骢提到的契约问题。“季播肯定是容易形成品牌的做法,但是在大环境之下,最大的是契约问题。季播很大的问题是能不能把原班人马唤回,在我们这个行业里面谁有契约精神?很多电视剧第一部做好之后,第二部不是原班人马,拿同样一个题材再拍一部换一拨人。真正一个品牌成立,是你的主创团队都能够回来,但是行业里涉足过季播剧的团队几乎是全军覆没。我们的行业应该先把这个契约精神建立起来,大家能够去遵守这个契约,再去谈季播剧。”
但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电视剧行业里也有少数“长寿”的季播品牌,如制作播出4季的《爱情公寓》与《屌丝男士》。但其题材相对狭窄,季播剧在我国的探索仍任重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电视剧作为最普遍作用于受众的文化产品,更要在实现其市场价值的同时,实现其社会价值,讲好中国故事。
如赵斌所说,文化产业要尊重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要抓住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发展机遇,通过文化产业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电视剧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板块,要成为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有力支撑。(记者 许睿)
转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