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
“过去有十个渠道的时候,我做到中间水平,就是十分之一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现在一万个渠道,我还做到中间水平,那就只是万分之一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如果媒体融合,仅仅在有限的几个渠道之间做整合、加法、叠加,这种道路本身是有很大问题的。”
5月4日,在封面新闻和华西都市报承办的“2018媒体深度融合论坛”上,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发表了以“互联网发展的下半场与传媒转型的进路”的主题演讲,他指出,渠道为王的时代早就已经终结了。
“我们今天做传统媒介,一定要考虑到用接力、渗透、转换这样一些概念来打造我们的传播产品”,他说,要建立影响力,必须依赖当前主流的社交链条、算法链条的传播,“这些被认为是杂七杂八的东西,实际上正是潮流所在,我们不能与它为敌,应该化敌为友。”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
“媒体融合,到现在为止,还比较表面化”
“我们的媒体融合,到现在为止,还比较浅度,浅度包含着表层化或者表面化这些问题,这种表面化,对当前媒体融合来说,其实是一个深刻的话题。”
发表主题演讲时,喻国明“犀利”开场,迅速点明了他眼中的媒体融合存在的问题,他说,“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整个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是我党一以贯之的思想和行动逻辑,但在媒介融合的过程当中,对这一点的贯彻上,比较表面和浅层。
喻国明指出,媒体融合需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关键性逻辑,而市场是一种眼睛向下的操作逻辑,它需要有一种容错和一种自由度的空间。
他用老同学温铁军的研究为例,“他曾经系统研究了中国封建社会长盛不衰的一段历史,从中总结为八个字,叫做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我觉得很有启发性,也就是说封建统治者只要管到县这一级就可以了,县下民间各种事务,民不举官不纠,这个好处一是中央政府极大减少了他们管理的负担和事务的数量,二是给了乡村社会一个比较大的自主创新的自由度空间,这是中国社会活力的一个重要来源。”
他说,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尊重来自于市场、来自于实践的首创精神和经验,先搞清楚市场需求与用户洞察,而不完全是用一种行政自上而下的方式来推动。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
“渠道为王的时代早已终结,不能仅在有限的几个渠道间做加法”
“媒介融合问题的提出,源自于老百姓使用信息和消费媒介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迫使我们必须要用新的内容、新的渠道,构建新的场景,去满足新的需求,否则我们逻辑起点可能就会发生偏移和错位,反而给我们带来损害。”
喻国明指出,在当前的媒体融合下,存在一定的误区,比如“以做强做大自身为依归,强化传统媒介到两微一端的传播能力”,但如果前提不是以市场本身的变化、需求本身的变化来作为归宿点,而是单纯投入技术、资金做大做强,并不能达成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初衷。
他说,在移动互联网形势下,传媒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值得我们去关注。
“渠道为王的时代早就终结了,过去,我们传统媒介形成自己的影响力,很大因素是我们对于渠道的占有,但今天万物皆为渠道,你所拥有的少数几个渠道,在整个社会传播当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极大地减弱了。我做一个简单的算数,过去有十个渠道的时候,我做到中间水平,就是十分之一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现在一万个渠道,我还做到中间水平,那就只是万分之一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如果媒体融合,仅仅在有限的几个渠道之间做整合、加法、叠加,这种道路本身是有很大问题的。”
在他看来,今天做传统媒介,一定要考虑到用接力、渗透、转换这样一些概念来打造我们的传播产品,必须要依赖于非常主流的社交链条的传播、算法链条的传播。
“我们一提到社交传播,就认为它是乌烟瘴气、杂七杂八的东西,一讲到算法传播,就欲除之而后快,实际上这是潮流所在,这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逻辑,我们一定不要跟这种社会发展、时代发展、技术发展的潮流所在为敌,我们应该化敌为友,跟它合作,考虑如何利用这种社交平台达成我们的影响力,如何利用算法的合作来形成我们主流价值观的传播的有效性。”(记者 张路延)
转自:封面新闻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