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传播进入“微时代”,文化产业发展也需及时转型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4-26





  中国戏曲文化史绵延千年,至今仍有蓬勃的生命力,其内在原因固然可说是精神的力量,但有一点客观基础不可忽视:承接戏曲文化的载体,始终都存在,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式一直有演变。中国戏曲文化,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来就是依靠剧本、档案、戏楼、庙台、唱片、视频这些形形色色的物质形态走入人们的心灵,保存于人们的记忆,不断地将全新的未来吸纳为历史的组成部分。催生戏曲文化产生的动因,并不只靠娱乐消费这唯一的刺激,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才是永恒的话题。或者说,戏曲文化一直都在主动地寻求或接受新时代的新载体以寄托自己的神与魂。
戏曲 产业发展 文化传播
图片来自网络
 
  100多年前,以报纸杂志为主要代表的平面媒体在中国落地开花,“京剧”二字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次连用,是在1876年3月2日的《申报》上。自此,平面媒体将戏曲演出的展示空间扩大到了千家万户,又从千家万户中把新老观众吸引到了戏曲演出的舞台前,这种互动形式前所未有,很快,广播、电影、电视等立体媒体也都加入进来,时至今日,遍及男女老少,数以亿计的人已无法拒绝智能手机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戏曲文化自然也早已进入了数字化的传播时代。以戏曲文化传播为主题的微信公众号应运而生。
 
  微信公众号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比如多媒体综合并进同时呈现,便于个人视听接收,几乎不存在发行成本等等。传播效率的起跑线平均了,其实更对运营者提出了“内容为王”的内在要求。综合性程度特别高的戏曲文化,恰好与微信公众号的这些特点极为契合。就笔者目前所关注或只在微信朋友圈中见过的戏曲公众号而言,已经颇为可观,类型也不一而足,限于篇幅,就以下三个戏曲公众号(维护主体分别是媒体、京剧从业者和青年戏曲爱好者)作为个案,对戏曲文化的公众号传播概况略作分析:
 
  新影戏曲台。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全资直属文化公司中视长艺(北京)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办的戏曲新媒体平台。于2014年3月21日正式开通,由中央新影集团的戏曲影视创作团队创立。平台成立以来,以一日一发从不间断的高频率,为用户推荐戏曲界动态新闻、剧场现场原创图文、梨园掌故、最新戏曲演出资讯。截至2018年4月14日16时,已有近15003名订阅用户。
 
  京剧艺术。由年轻的京剧艺术从业者联合同样年轻的京剧爱好者于2016年1月24日创立,旨在对京剧艺术进行全面介绍,传递艺术思想,展现并不高冷的京剧艺术和并不遥远的京剧人。每日更新京剧相关视频、音频和图文,截至2018年4月13日23时,关注人数达39859人。
 
  昆韵。由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以苏州昆剧院为核心调研基地,对昆剧的发展方向进行调研,于2017年9月28日创立后,主要为推送与昆剧艺术相关的知识和人大学子对昆剧专题调研的成果,旨在为昆剧的发展尽绵薄之力。为让人体会到昆曲独特的韵味,遂起名“昆韵”。截至2018年4月14日19时,关注人数为246人。
 
  比较而言,又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上三个戏曲公众号的维护主体虽然不同,但都以传播戏曲文化为主要目的,“公众号”既名“公众”,其愿景就不是为了孤芳自赏,特别是新影戏曲台,由于其与央视和中央新影的血缘关系,有意识地对与电视内容相关的用户互动进行设计,通过互动中用户的分享、评论、社交传播,充分提升电视观众的参与感,使观众真正从电视时代单纯的“观者”,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参与者”。因而对于电视戏曲节目的观众数不但有量的积累,还有质的提高。
 
  二、智能手机的普及程度广泛,公众号内容的获取与转发容易,戏曲文化借助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可以迅速吸引相当多的关注,进而因为互动形式简单易行,公众号可以迅速地了解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并且修改讹误也比传统媒体方便简洁得多。
 
  三、众所周知,戏曲艺术作为综合性艺术,其展示空间固然是以舞台为中心,但并不是戏曲文化唯一的展示载体,所有跟戏曲有关的图、文、像等内容,假若被公众号所吸纳,需要做适合主流手机屏幕长度与宽度的调整。这些看似多为碎片化的信息,被碎片化地吸纳,加上信息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综合融汇的能力,是可以促使读者甚至观众,对戏曲文化进行迈向整体的进一步探索。换句话说,可以吸引相当一部分人从戏曲公众号了解戏曲,最终从中培养出愿意去现场观演的观众。
 
  四、2017年,为响应2015年[国办发52号]文件的精神,中央有关部委先后出台了戏曲进乡村和戏曲进校园的相关文件,其中不约而同地提到在戏曲院团送精彩节目进校园之前,要有专业的研究人员和教师对当日演出剧目进行讲解与赏析,与此同时,以推广戏曲文化为己任的公众号,也能在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可以这样说,综合性艺术的传播方式,也应该是综合性的。
 
  五、存在的问题:多数戏曲公众号不易做到像新影戏曲台那样,可以有自己专职或兼职的采编人员,因而推送的内容多以现成资料为主,当然,中国戏曲文化的海量资源足够取用,但由于维护主体的专业化程度不同,较容易出现署名、注释不规范等版权问题,假如日后渐渐引入盈利模式,版权问题会更加成为限制公众号发展的瓶颈,不得不未雨绸缪。
 
  冯骥才先生的代表作《神鞭》结尾,惯使辫子功的“神鞭”剃了光头,改用左轮手枪,并言道:辫子丢了,神还在,这一变还得是绝活儿——“神鞭”可以变为“神枪手”,这恰恰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绝好范例。中国戏曲文化,一样可以借助一切新媒体发挥自身的生命活力,戏曲公众号的前景必然是光明的。(张一帆)
 
  转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京剧、粤剧集体登陆大银幕 中国戏曲电影迎来复苏?

    今年是谭鑫培诞辰170周年,谭门传人再次将《定军山》搬上大银幕。在近日北京举办的首映礼上,主创团队称,将原汁原味完整保留谭派演员的“唱念做打”,以电影语言赋予京剧艺术新面貌。
    2017-04-27
  • 中国戏曲学院将携优秀戏剧亮相第八届京剧艺术节

    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将于2017年5月11日在江苏南京举办。艺术节将集中展示2014年11月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以后创作整理的29出优秀剧目。为体现对武戏传承的重视,展示武戏艺术的独特魅力,本届京剧艺术节还从全国遴选了22出优...
    2017-05-11
  • 四部委:鼓励戏曲非遗传承人在艺术院校成立大师工作室

    近日,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根据该意见,四部委将从七领域发力,更好加强戏曲教育工作。中国经济文化产业频道注意到,意见鼓励戏曲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戏...
    2017-06-02
  • 中宣部等四部门合力推进戏曲进校园

    新华社北京8月8日电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戏曲传承发展,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日前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
    2017-08-15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