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套甲骨文手机表情包成为斗图圈的“新宠”,独特的传统文化符号竟与“神马、大神、有木有”等等网络流行词产生了一系列神奇的“化学反应”。用“甲骨文表情包”解读甲骨文,将古老而厚重的文化记忆“复制”到现代生活中,丰富了人们的选择。
图片来自网络
传统与现代的对接总是意蕴深长。今年两会期间,央视热播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清代诗人袁枚的《苔》、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定风波》、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古典诗词和现代音乐水乳交融,令人耳目一新,在观众中引发热烈反响。
不仅仅囿于古文字、古典诗词,传统文化已悄然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收获200万次点击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那些平时身居深宫埋头修复文物的故宫工匠们,一时间成了“90后”“00后”心中的新“男神”,精美绝伦的文物在一双双神奇的手中重新焕发光彩。
比纪录片更火的,则是故宫紧跟时尚推出的“萌”系列文创产品。在故宫掌门人单霁翔看来,故宫文创之所以火,是因为博物馆不再“高冷”,故宫的秘诀是“萌”,让皇家文化更接地气。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山如此,感受传统文化也是如此。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时下,越来越多的国人陶醉于古典诗词的芳华流韵、国家宝藏的博大精深,并以此涵养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着自己的文化生活。
根植于中华大地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人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文化精华,它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具有典型的中国精神、中国风度。然而,由于时代和环境差异,这些传统文化往往被束之高阁,无论是摆放在博物馆还是故纸堆里,这些文化总是向外界展示着略显保守和僵硬的“面孔”。将其文化记忆和精神融入现代生活,才能成为更为现代的文化转化方式。可以说,我们从来不缺少传统,而是缺少把传统带入现代生活的创意。
在新媒体与创新创意时代,这两个“新”字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更要以一种更加润物细无声而又令人惊喜的方式走近我们。当人们感叹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渐行渐远时,一种全新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正在用创意把昔日亭台楼阁中的“大雅”还俗于民间。面对传统文化,年轻人的思维、年轻人的活力、年轻人掌握的现代信息和技术,会打开一个属于这个时代的传统文化。创新,可以让传统无处不在。
今天的我们,在盘点和整理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更要树立紧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意识,通过各种文化创新,让传统文化的面孔不再是呆板的、抽象的,而是鲜活的、水灵的,才能让公众更好地接纳,才能让“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现实。正所谓,国宝不能只躺在“宝库”里,用时尚化的方式来解读古老文化,让传统文化好懂、好听、好读,成为不可或缺的最爱,传统文化就能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上,越走越宽。(作者:李慧)
(原标题: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转自:光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