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中品味“春节”之美 非遗“出圈”更“出彩”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1-17





  随着中国“春节”申遗成功,蛇年春节“非遗味儿”更浓。目前,120余项与春节相关的非遗代表性项目齐聚中国非遗馆,让观众在传统文化中感受“春节”之美。


  步入中国非遗馆,首先映入眼帘是一座集民间古建筑技艺、传统美术为一体的山西清徐彩门楼。作为国家级非遗,清徐彩门楼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王晨阳称:“在当地,这个彩扎门叫‘闹红火’,预示着春节能够红红火火。”


  进入彩门楼,写春联、印年画、投壶等传统年俗让浓浓的年味儿扑面而来,热闹的乡村大舞台、流光溢彩的花灯让人目不暇接。其中,来自浙江乐清的首饰龙是馆内单体最大的花灯,春节期间,当地百姓会抬着“首饰龙”游街串巷,承载着为家家户户祈求平安的美好寓意。


  整个首饰龙制作工艺复杂,集木工、油彩、纸扎、龙灯、刻纸等工艺于一体。依靠内部的木制齿轮装置驱动,龙船能摇头摆尾,船上几百个形态各异的人偶也能动起来。


  由地方非遗传承人制作,传统与创新兼具的面花作品《龙凤枣山》,用搓、揉、编等10多道工序结合制作而成,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研究馆员常会学称:“面花主要反映了黄河沿线百姓的生产生活的一些风貌,主要用于传统节日,比如说春节。”


  杨家埠木版年画、苏州灯彩、怀仁旺火等各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春节节俗,描绘出中国人庆祝新年的生动画卷,展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隽永魅力。


  转自:央视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