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很多地方,春节有剪纸、贴窗花的习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陕西安塞剪纸艺术,受到新石器时代彩陶、汉代画像石、唐宋雕塑绘画的影响,被誉为“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
安塞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余泽玲的作品大多源于生活,以独特的视角记录着传统节日的热闹场景。这两天,她正在自己的工作室加班加点地完成明年春节的第一批剪纸订单。在她的剪刀下,春节的张灯结彩、端午的龙舟竞渡、中秋的团圆赏月等画面栩栩如生。她用剪纸这种传统艺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余泽玲称:“这是一幅《安塞打腰鼓》,每年春节我们安塞有打腰鼓闹红火等红火热闹的场景,所以我剪了很多幅民俗的剪纸。过年的时候订做的剪纸比较多,大都是生肖的,去年订的是龙,今年订的都是蛇。订一批剪纸能收入一万多元,好几百幅剪纸。”
安塞剪纸饱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强烈的感情色彩。为了让剪纸得到传承和发展,安塞区先后成立了20多家专业合作社,每年都会举办剪纸培训班。同时,剪纸也被引入小学手工课。目前,全区有400多名剪纸艺人,专业从事剪纸工艺的近60人。安塞剪纸已经走出黄土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地处黄河流域、黄土高原的山西中阳剪纸,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阳剪纸共分三大类,红色剪纸、彩色剪纸和用灯熏制而成的熏样剪纸,多以喜庆、和谐、吉祥为主题。先起稿,再是单剪或折剪,最后染色或拼贴。从衣食住行、节日风俗到人生礼仪、祈福信仰等题材,都在一折一剪之间跃然纸上。
据考证,中阳剪纸与汉画像石有着密切关系。1984年至1985年间,在中阳县金罗镇道棠村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有许多关于剪纸的图案。从独自挥剪弄纸到数十人合力创作,这项传统民间技艺通过心口相传,将时光的精华凝聚在方寸之间。
中阳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崔春梅称:“这个作品创作的是黄土高原,三个窑洞透视出了一个大象,然后它的鼻子转成了一棵大树,也是蛇形,因为明年是蛇年,中间盘了一个兔子,寓意是‘蛇盘兔、必定富’,这个作品名称叫“家有蛇盘兔 栽下摇钱树”。过年我们必须要剪一些窗花,期盼来年吉祥,年味就很浓了。”
在中阳县,剪纸的用途和意义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得更加多元。
目前,中阳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承新秀已超过60人。此外,当地还建立了剪纸传习所,在中小学增设剪纸课,建成了剪纸艺术展馆。
崔春梅称:“看到春节申遗成功,我们感到非常高兴。我们会继续把剪纸这门艺术发扬光大,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转自:央视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