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话:悟空》持续火爆,中国文化全球圈粉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8-26





  “这个夏天最精彩刺激的游戏”“一场感官领域的旋风之旅”“正式发布首日创造历史,有望打破同时在线玩家人数纪录”。


  英国《卫报》、美国彭博社等媒体在对中国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的报道中写道。


  这款脱胎于《西游记》的单机游戏上线后持续火爆,引发全网热潮。这个夏天,以中华文化为底蕴的《黑神话:悟空》,给世界带来了一点点“中国震撼”。


  《黑神话:悟空》于北京时间8月20日正式上线。塔斯社关注到,这款游戏发布后不久,就登上全球知名游戏平台Steam最受欢迎游戏排行榜榜首。首发当天,最高同时在线玩家数已突破220万。


  《黑神话:悟空》是一款动作冒险类游戏。玩家可以在其中扮演一位“天命人”,为探寻昔日传说的真相,踏上一条充满危险与惊奇的西游之路。


  法新社在报道中指出,《黑神话:悟空》是中国最成功的电子游戏之一,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神话和故事。这款游戏也赢得了西方游戏媒体的好评,其在全球游戏评分网站Metacritic的评分高达82分(满分100分)。


  “IGN 中国(游戏娱乐媒体网站)在《黑神话:悟空》发布前夕,即为它打出满分10分的评分。”美国彭博社报道称。IGN总部也给出了8.0的高分,并在测评中盛赞这部游戏可以给玩家带来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彭博社援引游戏市场调研公司Niko Partners高级分析师艾哈迈德的分析称,这部游戏的出色表现,证明中国游戏开发商拥有制作开发3A游戏的能力。


  简单来说,3A游戏是指高投入、长时间、强资源开发的游戏。这类游戏往往制作精良,拥有庞大的世界观、精美的画面、丰富的内容和剧情,能给玩家带来更好的体验。


  长期以来,欧美国家的3A游戏在全球游戏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这一次,中国首款高品质3A游戏大作在全球市场中掀起热潮。


  在各国的游戏社区和社交平台中,不少网友分享了对《黑神话:悟空》的游玩体验。


  “这是我玩过最棒的游戏之一。”


  “对我来说,这绝对是年度最佳游戏的有力竞争者,我一头扎进了游戏中,天啊,它太美了!!”


  还有俄罗斯玩家概括了《黑神话:悟空》的三大优势:“首先,它拥有非常美丽且细致的世界,视觉效果非常出色,不管是评论家还是玩家,都对游戏的图形、场景、敌人设计和丰富的特效赞不绝口;其次,它的操作简单直观,玩家能够更快地享受到游玩的乐趣;第三,游戏的Boss战十分有趣,整体的战斗系统非常令人兴奋,富有动感。”


  事实上,除了出色的游戏体验,《黑神话:悟空》还给玩家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内容。


  这部作品中融入了陕北说书等非遗文化,其场景展现了大量中国古代建筑和宗教偶像,精细复刻出了重庆大足石刻、山西云冈石窟、浙江丽水时思寺等著名文化地标。


  在亚洲网友中,《黑神话:悟空》引起了不少共鸣,“游戏音乐响起时,我差点哭了。天哪,我的童年!我不是中国人,但是《西游记》在东南亚也很受欢迎,我是看着它的电视剧、图画书长大的。这太酷了,希望我也能玩到。”


  “(我是)马来西亚人。兄弟我懂你。”“我来自印度尼西亚,这部剧也在我们国家播出过。我记得小时候经常看。这真的勾起了很多回忆。”


  路透社在报道中称,《黑神话:悟空》2020年首次曝光时就引发了全球关注。这部以明代神魔小说为背景的游戏,吸引了不少西方玩家探索中国文化。


  游戏评论员桥本和间在题为《〈黑神话:悟空〉是一部华丽的中国史诗》的评论中写道,“《黑神话:悟空》的世界非常丰富,它取材于中国神话,同时保留了许多中国传统艺术的美感。”


  桥本和间表示,自己最喜欢的内容之一,是在游戏过程中解锁各种图鉴,“这些图画会让人联想到传统的书法作品”。


  来自美国的游戏博主特拉维斯称,虽然自己对中国神话及背后的文化一无所知,但玩过这款游戏后,他渴望去了解更多。“《黑神话:悟空》带来的是一场中国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甚至还有博主称,为了了解游戏的背景来源,早已开始阅读《西游记》。


  在视频分享平台YouTube上,曾有制作中国文化解析内容的博主发布过一期《黑神话:悟空》的元素讲解。在这条视频的评论区中,有网友表示,“我非常期待玩这个游戏并了解更多中国文化,非常感谢!”


  还有人感叹,“仅凭借纯粹的美感和一些我们不太了解的故事背景,这款游戏就已经让我们西方人觉得很有意义了。我之前并不知道,它对中国人意味着更多。”


  转自:中国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