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制造流行:中国录制音乐产业形成与转型研究》新书发布会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音乐产业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隆重举行。本次发布会采用了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形式,吸引了来自音乐产业、学术界众多嘉宾参与。
该书作者、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张谦副教授介绍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突出了两种研究方法和三条叙事脉络。作者一方面使用了常见的史料分析法,利用数字化时代的数据库,梳理了大量报纸和互联网信息,为本书收集了一手背景资料;另一方面,本书强调了深度访谈及口述材料的重要性,作者带领学生团队访谈了几十位行业资深从业者、企业家和艺术家,整理出百余万字的口述资料,构成本书重要的资料。三条叙事脉络是指:第一,产业职业化进程:书中探讨了中国录制音乐产业形成过程中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演进,分析了不同时期涌现的职业角色;第二,音乐正版化进程:记录了从80年代版权缺失到90年代著作权的出现以及盗版市场的危害,再从新千年以来的免费数字下载到资本和政策驱动下的数字平台版权集中;第三,结构性变迁:关注了政治、经济和媒介的结构性变化对音乐生产、分发和消费等环节的影响,思考了全球经济产业链条中中国音乐产业的位置和特色。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国涛教授在致辞中指出,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录制音乐产业的发展历程,讨论从黑胶、盒带、CD到流媒体的媒介转型以及整个行业的结构性变化。这本著作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为媒介研究领域继续添砖加瓦,促进了学校的跨学科融合和发展。
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理事长、原中国唱片总公司总经理周建潮认为该书巧妙地运用“录制音乐产业”这一概念,超越了常见的“唱片产业”一词,涵盖了从唱片到数字音乐的产业变迁,记录了产业的百年历史,也揭示了其内在的规律,这个规律主要涉及录制音乐的内容价值、版权价值和商业模式三个重要方面。总体而言,该论著选题新颖,言他人所未言,对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炬指出该书的主书名叫作“制造流行”,这使人联想到唱片业的特点不仅是制造流行,因其载体的特殊性,还能“留下流行”和“留下经典”,这也是唱片业和广播业最大的不同。作者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后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及时的梳理,超越了不同时代从业者可能会存在的认知盲点。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副院长赵志安认为,本书注意到了音乐产业内部的差异性,比如录制、演出、出版等分支产业之间的区别,最终将研究聚焦在录制音乐产业之上,然后向关联产业进行辐射,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同时运用了史料和访谈两种方法共同构建一个产业演化的历史图景,反映了作者的宽阔的国际视野和较新的学科理念。
太合音乐集团厂牌战略总经理詹华、阿里大文娱演出业务线虾米音乐娱乐主理人尹亮、小鹿角智库及音乐财经创始人董露茜、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理论教研室主任司思、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企业与国际传播负责人彭永刚、英国格鲁斯特大学音乐与声音专业博士候选人、资深音乐媒体从业者武鹏、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制作人合作负责人关鹏、资深音乐唱作人,制作人/A&R/舞台总监关鲲分别从不同角度畅谈了他们对本书的关注。
张谦表示,本书作为一个研究起点,勾勒出了中国录制音乐产业的形成与转型轨迹,殷切地希望更多的学者和从业者能够加入中国音乐产业的讨论和研究中,关注这个长期被忽略的重要领域,为中国音乐产业的长足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记者 成琪)
转自:中国经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