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讲好“老”故事 文化遗产焕发“年轻”姿态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7-02





  河南文化底蕴深厚,文物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河南坚持让文化遗产“火起来”、让传统文化“闪亮起来”、让文旅市场“丰富起来”,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品牌。


  殷墟是我国考古上第一个被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在这里发现了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从1928年开始,殷墟考古历时近百年。开馆不到半年的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有什么特点?


  过程化展示 穿越千年览商代车马景象


  这里的车马坑是目前国内展出规模最大的商代车马展厅。在博物馆里看文物不稀奇,但是在这还能看到工作人员是怎么对文物进行清理和保护的,这也是现阶段大家来新馆的独特体验。


  比如为了更好地支撑车轴,工作人员会在下面起个土墙,保证文物的稳定性。为了让这些文物得到更好的展示,工作人员一点一点对文物进行清洗。


  殷墟考古近百年,一共发掘出商代马车90多架,但是在这儿就能看到23架。它们保存相对完好,既有3000多年前的战车,还有当时贵族出行的普通车马。


  一件文物在现场发掘后,经过照像、采集关键数据后,就会被封箱保存,整体迁移到库房。如今,随着新馆开馆,这些文物最终得以展示。近十年来,中原大地出土的文物越来越多,博物馆也越来越多,这得益于2015年河南在全国率先推行的“考古前置”改革。


  简单说,一块土地在开发前,要先考古、再出让,这样使得更多的文物得以保护和发掘。目前,河南的考古勘探项目从改革前的每年1300项左右,增长了近50%,增加到了现在的每年1900项。


  殷商时期出现了目前已知的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这面墙上,32个不同的“车”字都是从商代甲骨、青铜器上提取的,甲骨文是象形文字。比如这个“车”字,它能和这架马车完全对应起来,这是车横、这是车辕,车舆也就是人站立地方,还有车轮。


  数字赋能 “新”科技讲好3000年前“老”故事


  通过这个数字屏,对照车马复原模型,再来看展柜里陈列的这些文物,位置功能一目了然。文字、文物和数字技术相呼应,让我们对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交通工具也有了更全面,更直观的认识。车辕的部分断了,有专家推断,甲骨文可能有时候表达的不仅是一个字,而是一句话。这个“车”字记录的是商代子央坠车这一事件,也是我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一场车祸。


  不只是这个最大的商代车马坑,新馆内展出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将近4000件。为了让文物“活”起来,近年来,博物馆进一步创新了展览方式,比如通过裸眼3D技术,镇馆之宝——跪坐玉人、亚长牛尊等20多件商代珍贵文物,在同一空间生动呈现。再比如,采用数字虚拟影像技术,与展柜中的文物一一对应,青铜器的用途一目了然,文物也活化了起来。和过去想象中的考古就是老古董、老学究的气质不一样,古老的殷墟,正以更年轻的姿态走进大家的视野。


  创造性转化 博物馆文创“破圈”升级


  不少人都会觉得,博物馆越来越生动,也越来越好玩,而且还越来越“好吃”。甲骨文面条,每根面条上的甲骨文各不相同,“大吉大利”“吉祥安康”等。还有甲骨文拉花咖啡、蛋糕、考古盲盒,还有玉佩棒棒糖、毛绒玩具等。这只是河南各地博物馆的部分文创产品,近几年,文创几乎成了各家博物馆的标配。


  十年间,在一系列改革创新措施的推动下,河南在新增229家博物馆的同时,也让进馆观众量从3500多万增长到了7400万,让走进博物馆成为当代新时尚。


  文物大省河南用各种各样,更接地气的方式让文物融入到了大家的生活当中。“让文物‘活’起来、让文脉传下去”,让大家都能自动转化成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也让丰富的文旅资源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力。


  转自:央视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