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的“村晚” 振兴的乡村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2-07





  春节临近,全国多地的“村晚”正在如火如荼地举办。由村民们自导自演的“村晚”一开场,年味就更浓了,甚至在有的地方,“村晚”已经成了新年俗。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也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一台台的演出,正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成果。红火热闹的“村晚”,为乡村带来欢乐与繁荣,也促进着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2月3日,南方的农历小年,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八寨景区和八江镇布央村里,由当地群众文艺队作为主要表演力量的“村晚”活动正在红红火火地进行着。


  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石妮妮:“芦笙踩堂舞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至今已经流传千百年的历史了。在侗乡处处都会踩歌堂,男的吹芦笙,女的伴着芦笙载歌载舞,围着大芦笙,一圈一圈往外延伸,人多的话可能会达到十几圈,人少的话,最少几十个人,也有四五圈,寓意着民族团结,欣欣向荣。”


  芦笙踩堂的表演者都是八江镇布央村的村民,陆春生在表演队伍中很引人注目,他今年60岁,吹芦笙已经30多年了。侗族人以吹芦笙为乐,但要掌握这门民族乐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常年在外打工,闲下来吹吹芦笙是陆春生的放松方式。2018年,布央村发展乡村旅游,创建了景区。陆春生很高兴,第一时间回到了村里,成为了仙人山景区的保安,平常在景区巡逻和疏导交通。


  景区的开发增加了陆春生和村民们的收入,陆春生把更多的空闲时间投入到芦笙吹奏上,凭着这个技艺,他成为布央村文艺队的骨干成员。


  由于会编曲、能组织,这次的“村晚”节目准备中,陆春生和布央文艺队队长谢练抄共同组织村民们进行排练。悠扬的芦笙曲调,体现着侗族人的洒脱和欢乐;轻松的芦笙踩堂舞,展现着他们丰收的喜悦。一次次排练很辛苦,但他们却乐在其中。


  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布央村村民陆海先:“现在农村生活越来越好了,白天上山干活,晚上可以放开唱一下,把劳动的劳累就消除了。在我们布央村举办‘村晚’非常兴奋,可以面向全国展现我们的民族文化。”


  石妮妮:“今年,‘村晚’的主题是‘侗族百家宴、欢乐中国年’,打造了沉浸式、行走式的体验。希望游客还有嘉宾们,能够通过沉浸式体验更加深厚地了解侗族文化,感受到侗家人的热情。”


  乡村振兴推动着侗族文化的发展,而侗族民族文化表演则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大力发展文旅融合产业,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2023年,三江县接待游客901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收入96亿元。热闹的“村晚”为新一年的旅游发展加了一把火。


  三江县的“村晚”结合民族特色,而在革命老区临沂,“村晚”则是依托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村晚”,不仅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促进着文化的传承,也让民众真正感受到文化艺术的魅力。


  山东临沂周家峪子村举办的一场“村晚”,一曲弦子戏让村民们纷纷叫好。在热闹的“村晚”现场,参加演出的邻村弦子戏艺人尹冬冬却有了心事。


  山东临沂市沂南县张庄镇北沿汶村弦子戏表演艺人尹冬冬:“看到人家村办‘村晚’非常羡慕,也想在我们村办个‘村晚’,也想带着老少爷们乐呵乐呵,欢欢喜喜地过个大年。我们村占这么好的优势,为什么就不能办个‘村晚’?”


  他所说的优势,指的是他所在的北沿汶村里300多人多多少少都能唱上一段鲁南古老戏种弦子戏。而尹冬冬本人从14岁就跟着村里的长辈学习弦子戏,已经可以把老生和花脸演绎得炉火纯青。


  弦子戏已经传承了300多年,2016年被列入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尹冬冬仅仅学会了30多首曲牌,不是因为他学得慢,而是因为好多曲牌还没来得及学,老艺人就去世了,众多经典曲牌就此失传。


  老艺人尹作会是北沿汶村掌握弦子戏曲牌数量最多最全面的老艺人,手里的弦子已经传承了300多年,只要有时间,尹冬冬就来找他学一首。


  办一台“村晚”,让更多的人听到和喜欢上弦子戏,一起传承弦子戏,这是尹冬冬的愿望,也得到了村委会的支持。和村干部一起到张庄镇文化站,他们也得到文化站的支持,三个乡村演出团队加上两个专业老师,组成了“导演组”的班底。


  山东临沂市沂南县张庄镇文化站站长邢淑红:“我们有舞蹈类、戏曲类、声乐类、戏剧类,从节目形式上,我们也是很丰富,他们有需要,正好这些人也需要有一个舞台去展示一下。我们采取积极的方式,想尽一切办法,帮他们把‘村晚’办好。”


  经过一周的紧张筹备,北沿汶村“村晚”如期举行,除了弦子戏,还有舞蹈、歌曲、小品、变脸等节目,村民们也踊跃登台,丰富多彩的节目赢得了这个“戏曲村”老百姓的阵阵喝彩。


  随着2024春节山东乡村旅游文化节的启动,全省多地在举办形式丰富的文艺活动。基层的文艺人才们也就备受欢迎。


  从去年9月份开始,临沂市举办了为期两个多月“村村有好戏”临沂市乡村文艺人才海选大赛,评出各级文艺人才1.6万人,尹冬冬就是其中之一。基层文艺人才队伍的壮大,促进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为乡镇文艺人才,尹冬冬和搭档们收到了隔壁几个村的“村晚”演出邀约。在更多的“村晚”舞台上表演弦子戏,这让尹冬冬十分激动。对他来说,这不仅仅是表演,更是传承。


  “村晚”除了传承,还有创新。浙江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红星街道岗石村的“村晚”别出心裁。蓝景芬已经连续8年负责组织举办岗石村“村晚”,不过,今年的岗石村“村晚”和往年有很大不同,她希望能打破“村晚”固定在台上演出的方式,进而在村里进行“行进式”演出。


  浙江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红星街道岗石村2024年“村晚”导演蓝景芬:“这次组织了11个节目,节目形式有歌曲、舞蹈,还有畲乡功夫等,与往年有不一样的一个亮点是我们不是在单一的舞台上把节目演完,我们是每个点上布置了几个节目,我们叫‘行走的村晚’。”


  岗石村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也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村。1月27日下午2点,岗石村“村晚”在文化礼堂、凉亭、农家院子等六个点位进行了表演。这场“行走的村晚”不仅创新了节目形式,而且也创造了更多与游客互动的空间,吸引了各地游客的同时,也让游客有了更好的旅游体验。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面貌迎来了崭新变化。“村晚”也与时兴的“村游”“村玩”等活动实现了“混搭”,内容和形式一直在创新,有的地方形成了人在村中游、四季皆有“村晚”的格局,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浙江丽水市文化馆副馆长蓝巍:“我们推动‘乡村村晚’向‘乡村村玩’升级转型,这个‘玩’指的就是乡村旅游。助推文旅深度融合和乡村全面振兴,丽水各地搭起‘四季村晚’舞台,开辟产业特色乡村‘村晚’728台,建成乡村‘村晚’体验线路10条,每年实现‘村晚’红利带动旅游收入达15亿元以上。”


  春节临近,依托各地文化特色而开展的“村晚”纷纷上演。浙江丽水市仙渡乡“村晚”和年货节结合了起来,热闹非凡。广州市增城区旅游小镇派潭镇的派潭“村晚”,“新农人”们表演的现代节目引起声声喝彩。在陕西西安市鄠邑区蔡家坡村,锣鼓表演、非遗展示让人目不暇接。在安徽黟县,徽剧唱段把“村晚”推向高潮。在重庆黔江区和湖北咸丰县交界的土苗山寨,两地土家族、苗族和汉族欢聚一堂,各显其能。这一场场“村晚”红红火火,让乡村的舞台更加广阔。


  “村晚”的舞台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不少“村晚”借助富有当地特色的表演形式,把风土人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融入到了一个个节目中,还有的地方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让“村晚”常看常新。“村晚”搭台,文旅唱戏。自娱自乐的“村晚”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给当地产业发展注入活力。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才能更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转自:央视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