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在博物馆中复活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1-16





  近日,上海联合十省市发布《保护传承工业遗产的上海杨浦联合倡议》,探索工业遗产的有效利用。


  工业遗产承载着记忆,也是城市更新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德国鲁尔区对其海量的工业遗产采用“博物馆式更新”模式,赋予其新的生命,也给其他城市带来了借鉴与思考。


  “工业遗产线路”突破城市区隔


  欧洲的许多国家中,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工业区因为产业更迭,面临近乎废弃的处境。尽管它们不再具有生产功能,但工业遗产代表着一座城市过去的生产力水平,是城市历史形象缩影的重要部分,因此,更需要思考如何以新的方式延续其生命力,如何促进它们与现在的时代相互融合,甚至影响未来的新生事物。


  由多个工业城市组成、具有150多年历史的德国鲁尔区在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采用了“博物馆式更新”的模式。


  德国鲁尔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在世界工业史上享有盛名。曾被誉为“德国工业的心脏”的鲁尔区并不是自然产生的、以城市为中心向外围发展的模式,而是基于其区位优势,由多个工业城市组成的工业区城市群。


  它以采煤工业起家,在这基础上综合发展钢铁、电力、机械、化工等行业,但正是这样单一的生产结构,为后来全区的衰落埋下了伏笔。在20世纪50年代后,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的占比逐渐下降,鲁尔区的煤炭产量相继减少,原来所具有的这种以重工业为基础的传统经济结构也因为资源的日益枯竭而变得不可持续,不仅致使大量工厂停业,工人也不得不面临失业的危机,鲁尔区从此深陷困境。


  从20世纪60年代起,德国开始针对鲁尔区进行工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三产业,改善生态环境。


  如今,德国政府结合鲁尔区特殊的工业历史背景特色,采用“博物馆式更新”等模式,形成博物馆、展览、休闲、文化等功能集聚的综合区域,发挥鲁尔区作为工业遗产的优势,使其在当代环境中既保留过往记忆,又拥有全新的活力。


  “博物馆式更新”在鲁尔区工业遗产的开发中主要做了三件事:锚固记忆、融合记忆和扩展记忆。


  鲁尔区联盟对于鲁尔区众多城市及其分散的工业遗产要素采取了锚固记忆的文化策略,即设计了一条“工业遗产线路”,突破城市区隔,锚固起了各个城市及其工业遗产。


  规划于1998年的“工业遗产线路”长约400公里,串联的城市包括波鸿、多特蒙德、杜伊斯堡、埃森、盖尔森基兴、哈根、哈姆、哈廷根、黑尔滕、玛尔、鲁尔河畔米尔海姆、奥博豪森、雷克林豪森、乌纳、瓦尔特罗普以及维滕。“工业遗产线路”上,共有16个重要博物馆,以及9个带有展览功能的工业景点,其中包括波鸿的德国矿业博物馆、多特蒙德的威斯特法伦工业博物馆、杜伊斯堡的德国内陆水运博物馆、埃森的鲁尔工业博物馆、哈廷根的贺恩雷希舒特钢铁厂工业博物馆、雷克林豪森的电力博物馆、瓦尔特罗普的老贺恩雷希恩堡船闸工业博物馆……大部分博物馆建筑是在1990年之后建造或重建而成并开始向公众开放的。


  历史记忆与当下的碰撞和融合


  鲁尔区工业遗产的“博物馆式更新”中,处处蕴含着历史记忆与当下的碰撞和融合。原有的工业遗留,如铁轨、火车、厂房结构、钢架等,被细心保留并精心设计,用于新的建筑外部空间以及展览等空间中,为参观者同时呈现过去的工业美感与当代的展示氛围。


  在进行景观和环境设计时,博物馆建筑的外部空间充分与铁轨、火车等工业特色结合。如关税同盟煤矿的外部景观,设计师保留了原有铁轨的铺装和走向,加以现代的构图设计,用绿化和硬地创造了同时具有历史沧桑感和现代构成感的外部景观。而在杜伊斯堡景观公园设计中,则将旧火车的部分结构加以保留,成了装点景观的亮点。


  旧工业结构的遗留与新博物馆空间的创造在鲁尔区博物馆建筑的室内展览空间里也产生了记忆的融合。在红点设计博物馆的室内展览空间中,设计师将锈迹斑斑的钢架结构配以现代简洁的白墙和玻璃,创造了展示当今最尖端工业设计产品的绝佳展览空间。


  奥博豪森的煤气储气罐被保留下来,其原有的高耸入云的圆柱形空间用于布展,这一带有旧时工业记忆的纵向展览空间,也恰好为当今的展览提供了全新的布展空间形式。原有的金属结构围合出的空间与当代光影、音乐展览技术相辅相成,带给参观者全新的观展感受。参观者可以随楼梯螺旋而上,或是乘坐电梯直达储气罐顶部,从不同视角来感受展览所赋予工业遗产崭新的当代意义。


  鲁尔区内的博物馆均与过去的工厂、矿井等工业建筑有关,具有鲜明的地域和专业特色。因此,“博物馆式更新”中的众多博物馆建筑,大多保留了具有当时工业特点的建筑或者构筑物作为其形态地标,以同时呼应过去的工业记忆。


  波鸿的德国矿业博物馆,由旧煤矿改造而来,充分利用原有的建筑结构及留存的机械装置进行了一场关于采煤技术发展过程的全面展示。矿业博物馆由展厅和采矿场组成,在展厅里陈列着各种采矿工具、运输工具、排水及通风设备、矿井支架设备等;展厅参观过后,可下井参观采矿场,在这里观察曾经的采煤现场,仿佛身处真正的矿井中,利用采矿场上面的提升井架还可鸟瞰全市的风貌。


  埃森的鲁尔工业博物馆,由一座洗煤厂改造而来,充分利用原来的钢结构和输送走廊来陈列展品,展示着埃森和鲁尔区的发展史和演变史。


  关税同盟的XII号煤矿矿井是该区域甚至是整个鲁尔工业区最重要的标志性构筑物之一。与之相邻的关税同盟炼焦厂的厂房结构被整体保留下来,展示完整的历史面貌。


  在历史场景中注入全新活力元素


  公共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复杂曲折,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其存在形式、含义、特征及职能都有所变化。近年来,自然环境的融入与休闲职能的出现体现了公共博物馆在应对时代与社会发展时所作出的思考与改变。


  工业遗产的“博物馆式更新”不再局限于某个或者某组建筑,而是成为一系列博物馆的策划,城市记忆的内涵也由此向深度和广度扩展。通过文化活动的交流和碰撞来再现记忆。


  在鲁尔区的“工业遗产线路”上,游客们可以展开一场“工业遗产之旅”,即在不同城市的工业景点之间穿梭,参与各自的特色活动和文化事件,体验连贯的工业遗产记忆。


  关税同盟炼焦厂的保留厂房上方设计改造了一处结构新颖且十分吸引人的娱乐设施——摩天轮。参观者乘坐摩天轮时,可以将炼焦厂的全貌尽收眼底,获得独特的参观体验,这比传统的在博物馆封闭室内空间观看图片、影片等记录资料等方式,要生动且直观得多。在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的设计和建造中,也同样体现着对文化事件的重视,老的工业厂房被剖切开,部分保留,改造成为可供露天演出的剧场和音乐会场,为工业遗产的历史场景中注入全新的活力元素。


  在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还有多处专为青少年与儿童设置的体育运动活动场地,如野营、嬉戏、攀岩场地等。每逢周末或节假日,青少年或是由学校组织到景观公园游乐、竞技,或是跟家人来到这里野炊,感受自然的氛围。景观公园在当今不仅承载着过去的工业记忆,更多的是将过往记忆扩展到了各类人群、各种功能。


  教育项目也是鲁尔区“博物馆式更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鲁尔博物馆内设有一间教育讲堂,用于向青少年等参观者播放纪录片。环形向心的座位设计有利于教师对多个孩子同时讲解工业流程。在奥博豪森工业博物馆中,定期有教工向孩子们实景展示铸铁过程,并让他们亲手制作,对简单的工业流程有直观的了解,增强动手能力。


  鲁尔三年展是鲁尔区“博物馆式更新”的重要项目之一,从其主题多年来的演变中可以看出草蛇灰线——艺术节从一开始的关注场地上发生的艺术对话,到2005年—2007年将工业化记忆与艺术联系在一起,到2008年引入来自国外的艺术话题,2009年—2011年回归艺术的原始时刻,再到2012年—2014年的国际艺术节主题,记忆不再局限于其所在的工业遗产场地,也不再局限于当地或当时的艺术形式,而是扩展到跨越古今、指向未来的全球化思考。与此类似的还有鲁尔区钢琴节、鲁尔区文艺汇演等活动。


  如果说“博物馆群”这一概念摆脱了单一的博物馆建筑类型,那么鲁尔区工业遗产的这种“博物馆式更新”模式则跳出了单个城市的束缚。“博物馆式”更新模式超越了城市的界限,对过去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多个工业城市进行整体考虑和开发,并在其中分布多个工业类博物馆建筑,形成区域效应,从而带动老旧工业城市在当今社会中的全面发展。(记者 彭德倩)


  转自:解放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