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暖趋势明显 游戏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12-12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了11月国产网络游戏审批信息。截至目前,今年已下发931个游戏版号,数量超过2022年和2021年。在新游戏陆续获得发布资格的同时,存量游戏市场则越来越“卷”。


  版号发放整体趋势向好


  12月4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了11月国产网络游戏审批信息,共有87款游戏获批。


  截至目前,今年共下发931个游戏版号,其中包括873个国产网游版号和58个进口网游版号,已接近机构一致预期的全年1000个版号关口,数量超过了2022年的579个和2021年的748个。


  “今年游戏版号的大量下发是一个积极信号,表明游戏市场正在逐渐恢复活力,游戏企业也能够更加积极地推出新产品,满足玩家需求。同时,也意味着相关部门对游戏行业的监管力度在加大,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提升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


  中国银河证券发布的研报显示,版号发放整体趋势的向好将持续优化供给端,各大厂商后续游戏产品储备充足,新产品周期正逐渐稳步开启。随着新产品逐步走向市场,各家游戏公司盈利端将稳步开启新一轮利润释放,推动游戏市场规模进一步增长。


  版号的发放也使得游戏企业的投入决策更加积极。“之前我所在公司研发的新游戏,研发用时两三年,等了一年多才拿到版号。虽然公司收入非常可观,但是版号资源仍然稀缺。如果版号多一点,公司在研发决策上会更能放开手脚一些。”一位游戏行业从业者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需要注意的是,游戏版号发放量增多并不意味着所有游戏都能成功发行和盈利。游戏市场的竞争依然激烈,只有具备优秀的产品质量、完善的运营和推广策略,以及良好用户口碑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江瀚表示。


  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对于游戏行业来说,存量竞争正变得日趋激烈。


  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在今年第三季度业绩电话会上曾表示,游戏行业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业内今年新发游戏绝大多数不及预期,当前的游戏行业规则发生了变化。他认为,B站游戏视频的DAU(Daily Active User,日活跃用户数量)增长,用户高度关注新游戏,B站仍是国内最大、最活跃的游戏视频社区。长线运营、垂类头部和成本合理,将成为B站游戏立项的三大标准。


  今年第三季度,B站移动游戏营业额为9.9亿元,同比减少33%。B站表示,移动游戏营业额的同比减少主要是由于2022年6月推出的《时空猎人3》基数较高,以及2023年第三季度若干新游戏的营业额低于预期。


  完美世界也在财报中提到了新游戏发布对存量游戏市场的影响。前三季度,完美世界游戏业务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6.41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了40.56%。完美世界将前三季度净利润下降归因为客观上今年行业新游戏大作发布密集,对存量游戏市场空间造成了一定挤占;而公司受产品研发周期影响,前三季度上线的新游戏较少,同时在营游戏流水随生命周期自然衰减,业绩贡献较上年同期减少。


  不久前,抖音集团宣布旗下游戏业务朝夕光年将进行大规模收缩。对已上线且表现良好的游戏,会在保证运营的情况下寻求剥离;对还未上线的项目,除了少量创新项目及相关技术项目外均会关停。


  创新研发能力亟待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游戏市场收入出现轻微下降趋势。


  《2023年1—6月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我国游戏市场上半年实际销售收入为1442.63亿元,同比下降2.39%,环比增长22.16%。其中,中国自主研发游戏国内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217.84亿元,同比下降2.25%,环比增长24.53%。中国自研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82.06亿美元,同比下降8.72%。


  “当前游戏市场已经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市场份额被头部企业垄断,新进入者面临较大的市场壁垒。同时,游戏产品的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用户对于游戏品质和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游戏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才能够在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江瀚表示。


  上述游戏行业从业者表示:“的确感觉到行业处在存量竞争阶段,公司想要生存下去,就要卷质量、卷速度、卷创意。对于中小型公司来说,只能守住目前的优势,或是向下兼容。有不少我熟悉的公司都选择砍掉部分大项目,向小游戏靠拢,去做机会更多、验证周期更短的抖音、微信小游戏。”


  “游戏企业应该寻求多方面的发展,包括但不限于:提高研发和创新能力,不断推出具有差异化和创新性的产品,满足用户需求;建立健全的运营和推广体系,提高用户黏性和留存率;拓展海外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注重品牌建设和口碑营销,提升企业形象和知名度;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方式,如广告、电商等。”江瀚表示。(记者 赵熠如)


  转自:中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