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晚,再度亮嗓安徽大剧院,韩再芬还是那个韩再芬,一招一式,俊美潇洒,唱腔扬起,清澈圆润,黄梅调水银泻地,精气神鼓足全场,观众掌声雷动。为期半个多月的再芬黄梅合肥演出季也随之拉开序幕。
合肥演出季唱到第十二季,北京演出季唱到十五季,再芬黄梅走天下,唱四方,闯市场,“演出季+”的模式叫好又叫座,成为安徽地方戏曲承载徽风皖韵“行走的招牌”。
记者近日来到安庆再芬黄梅,破译这家剧团舞台长青的“流量密码”。
在舞台艺术观众被多样化文化娱乐严重分流的时代,这个剧团以体制机制改革激活创新活力,发挥名角影响力,以精品剧作闯市场,尽力让青年演员“人人都能当主角”,为他们量体裁衣、搭建平台,找到“热爱”的自信和担当,从而传承了衣钵,聚拢了观众,闯出了市场。
善待观众 匠心磨精品
“诚实做人、勤劳做事、敬业平和、善待观众”,这是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的院训 。在剧院演员看来,做好人,演好戏的终极目标,是为了给观众们献上叫好叫座的艺术大餐。
艺术大餐的标配,当然是经典剧目。参照卡尔维诺的诠释,“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那么经典戏曲就是观众正在重看、舞台正在重演的剧目。
再芬黄梅创排的不少黄梅剧目都初步合乎了这个标准。
清新质朴的黄梅戏,扎根乡土草野,擅写女性角色,生活气息浓郁。《天仙配》《女驸马》曾唱响全国,但不能躺在历史功劳簿上自我满足,更不能在政策“温室”里放松警惕。
时代变了,戏曲生态变了,黄梅戏需要不断突围。
1999年,韩再芬策划、编排了黄梅戏舞台剧《徽州女人》,妆容、服饰、唱腔、叙事上均有革新,一反传统黄梅戏小、巧、轻、喜等风格,代之以深邃、凝重,催人泪下又启人思辨。这部先后获“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等的大戏,推出20多年,演出已达600余场,久演不衰 。
今年10月底,再芬黄梅携两部大戏——《公司》和《倾宁夫人》走进国家大剧院,这已是再芬黄梅与中国最高艺术殿堂岁岁合作的第十五个年头。
2003年, 《公司》创排首演,创造了地方剧在北京首演,连演八场、场场满场的记录。今年重演,复刻当年的舞台呈现,不改一句台词,不改一个音符。
“一个剧团首先要用作品说话。” 在黄梅剧《公司》的编剧聂圣哲看来,这部戏以公司为切入点解剖当代社会、弘扬诚信精神,跌宕起伏,幽默轻松,贴合时代需求,今天依然没有褪色。
11月28日晚,再芬黄梅团队打磨八年的《倾宁夫人》,作为合肥演出季的首演剧目亮相安徽大剧院。这部戏由韩再芬领衔主演,探明六尺巷背后的故事,讲诉“讲法治、知礼让、懂谦卑”在现实中的不易与重要。该剧在苏州省外首秀,在合肥演出,谢幕时演员拱手作揖,“让字歌”音乐悠扬响起,全场观众往往跟着节拍一起鼓掌,该剧传递的“礼让”精神引起了强烈共鸣。
“戏曲创作就像一枚硬币,艺术性、思想性是一面;市场性是另一面。光有市场,没有艺术性、思想性,就可能会陷入低级趣味;而没有市场的艺术,曲高和寡,又无法为大众接受。” 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韩再芬说。
接连推出《徽州往事》《邓稼先》《祝福》《鸭儿嫂》《不朽的骄杨》《倾宁夫人》等大型新戏;复排《女驸马》《天仙配》等经典剧目;移植了大型黄梅戏《春江月》《五女拜寿》《仲夏夜之梦》等10余部作品;盘活、创作了折子戏、小戏近60出……再芬黄梅恪守“一戏一品格,一戏一样式”,为观众烹饪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黄梅戏饕餮盛宴。
进首都,赴上海,下深圳,而再芬黄梅“演出季+”,则在演艺市场深深扎根,成为安徽叫得响、立得住的全国性文艺演出品牌。
走进新时代,立身于剧场,活跃在云端,再芬剧院打造LIVE直播品牌“再芬黄梅公馆·看戏”,单场直播在线观众累计突破235万人次,成为“戏曲+直播”的现象级作品。
黄梅戏从地方小戏成长为影响力大的剧种,是靠着过硬的剧目,在群众中演出来的、在市场中闯出来的,是影视等后起传播手段在海内外开播唱响的。
线上线下联动,大戏小戏皆宜,面向大众,开拓创新,再芬黄梅不断增强自我造血能力,获得了更为持久的发展动力。
勇立潮头 机制出活力
戏曲院团是振兴戏曲的骨干力量。一些院团由于体量小、竞争力弱,仅靠自身的力量难以生存发展,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更要创新体制机制,才能从根子上增强自我发展动能。
再芬剧院的前身,为安庆专区黄梅戏剧团,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2005年底,安庆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成立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由韩再芬担任院长,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家以艺术家姓名命名的剧院。”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副院长李萍告诉记者,别看现在“光鲜亮丽”,硬件、软件配套齐全,改制时条件可苦了,人才青黄不接,物质基础匮乏。
2011年,再芬黄梅艺术剧院转企改制,组建了安徽再芬黄梅艺术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我省国有文艺演出院团改革的先锋。
“安徽省第一个省市共建的演艺改革院团,从事业单位改为公司,当时有点小轰动。”李萍直言,改革不易,对未来的不确定让所有人心生迷茫,但是大家对韩再芬还是很有信心的。“有演员说,‘韩院长只要不离开,我们就愿意改革’,最后改制顺利,全员同意。”
韩再芬对剧院演员们丢下一句承诺:“我们会一年比一年好”。她带队连轴巡演,高峰时一年演出100多场。“那时芬儿已经积劳成疾了,撑到巡演结束才住院,休养了大半年,这对热爱舞台的艺术家是不小的打击。”韩再芬的师姐李萍说。
“‘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浪打沙’,一直是我们院团的‘家训’。”韩再芬说,戏曲离不了观众。现在有好的机遇和平台,更应有文化自省、文化自觉,用思想与观众对话,用艺术滋润百姓生活,做好一个剧团的本分。
机制一改,增加舞台。安庆秀美的菱湖公园旁,“再芬黄梅公馆”于2013年应运而生 。
黄梅清音飘荡剧场。“兴起于100多年的公馆戏,欣赏者多为票友、行家、从业人员,是观、演合二为一的一种传统的戏剧形式……”再芬黄梅公馆的舞台下,国家一级演员李俊为观众讲解艺术源流。
“与看视频天差地别,现场看戏是自然而然的3d观演,几折戏一听,对安徽的文化感觉就出来了!”来自陕西的向女士和家人来安庆旅游,径直到“再芬黄梅公馆”打卡,称赞不绝。
再芬黄梅公馆负责人余江平感慨,十载耕耘,如今的公馆,成了安庆的文化地标和城市会客厅、戏曲艺术的高端沙龙,成了剧团为青年演员“人人当主角”提供的小舞台、黄梅戏人才的摇篮。
以人为本 锻造“生态链”
“我原来唱花旦,现在专攻小生,转型成功,多亏了剧团精心培养。”“95后”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演员王懿佳台上玉树临风,生活中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 。
2010年7月,来自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校和安庆师范大学黄梅戏表演本科班的18名学生,成为再芬黄梅青年团首批成员,王懿佳是其中一员。
孩子们刚来剧团,从搬道具开始,先干了几个月杂活。“这是剧院的规矩,国家一级演员来剧团也得先从杂活干起。”李萍说,这为的是锻炼年轻演员吃苦耐劳的精神。
“人人都能当主角”,是韩再芬提出的一项青年演员培养计划。“每个演员都有一个站在舞台中间当回主角的梦,所有人都有机会站在聚光灯下,是他们奋斗的动力。”
接着,孩子们有了舞台,是剧团精心创造出来的。2010年下半年,再芬黄梅在合肥大剧院开辟小剧场。青年团成员白天练功、晚上演出。《夫妻观灯》《戏牡丹》《打豆腐》《昭君出塞》等经典小戏是“入门”常演剧目。常态化“集训演出”持续到年底。“台下哪怕坐着一位观众,我们都要坚持演出。” 王懿佳仍清楚记得当年剧团对大家的要求。
“传、帮、带” 是再芬黄梅每一位师父的使命,他们铆足了劲儿给徒弟“传功”。
“《天仙配》《牛郎织女》这些传统戏,出去基本上都是孩子们演。”李萍说,“让台”成为再芬黄梅人的共识和风气,剧院梅花奖得主也会为了成就青年人才,甘当绿叶、甘为人梯。
2020年,新落成的再芬黄梅心曲楼里,再芬黄梅少儿艺术团开课。22个孩子,最大的13岁,最小的4岁,再芬黄梅着手建设第4梯队,剧团老中青少人才结构不断完善。
戏曲人才培养,周期长、行当多,综合性强,是个系统工程。剧院追求编、导、演、服、化、道、舞美和灯光等,全方位集体传承。
再芬黄梅青年作曲家何春旺告诉记者,2021年,他在剧院的安排下,拜黄梅戏作曲家陈儒天为师。“师带徒、口传心授是戏曲好传统,能增进黄梅戏音乐创作的内功。”
传德艺、搭平台、找机遇、提素养、强系统,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为再芬黄梅塑造了一个朝气蓬勃的演出群体和独立自主的创作团队。
“ 人才培养是剧院、黄梅戏艺术的命门。”韩再芬说艺术人才培养,就像盖房子,地基打得深,楼就盖得高。艺术生命比人的生命长远。剧团希望把这些孩子们,推到更高的平台上。
拔尖人才不断涌现,新秀纷纷崭露头角。如今,再芬黄梅各地巡演,“青春版”剧目成了的一大特色。
本次合肥演出季中,十台大戏,再芬黄梅将有二十余位青年演员领衔主演和主演,厚积薄发、轮番展示,后备人才力量全面彰显。
初心不改,技艺精进,佳作不断,后继有人,黄梅戏将聚拢更多观众,这朵艺术奇葩将开得更有生气。
转自:安徽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