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乡村振兴,文化大有可为。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确定了首批63个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北京市平谷区、北京市门头沟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等入选。
实施赋能计划
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有法律法规做支撑。乡村振兴促进法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坚持规划引导、典型示范,有计划地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业文化展示区、文化产业特色村落,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体育产业,推动乡村地区传统工艺振兴,积极推动智慧广电乡村建设,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并提出要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
文化和旅游部会同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制定出台《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旨在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整体格局,围绕文化产业重点领域,制定企业、人才、项目、用地等方面政策举措,引导文化产业机构和工作者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和投资兴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多重功能价值和综合带动作用,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根据通知,地方各级文化和旅游、教育、自然资源、农业农村部门应按照《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要求,多措并举加大对试点地区的政策扶持和工作指导力度,推动试点地区围绕创意设计、演出、音乐、美术、手工艺、数字文化、特色文化、文旅融合等重点领域,在体制机制、发展举措、产业导入、政策保障等方面先行先试。
挖掘特色资源
京西太平鼓、妙峰山庙会、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化资源丰富,为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门头沟区有关负责人表示,门头沟区大力培育精品文化,满足广大群众文化需求。以非遗为例,门头沟区创建京西非遗品牌,开展“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为主题的非遗进社区、进景区等活动。同时,推动非遗活化利用,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主题活动,在妙峰山景区建立首个门头沟非遗小院,举办“红耀京西·‘箱’约非遗”系列活动,推动非遗“炫”起来。
再将视线转向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榕江县人口以苗族和侗族为主,少数民族文化多姿多彩,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个。榕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办公室主任王皓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大力发展传统手工技艺助力乡村振兴。首先,培训与基地建设同步。2017年以来,榕江县前后培训了2000余名绣娘,在少数民族村寨建立10多家手工艺生产基地及扶贫工坊,扩大了生产规模,带动本地区贫困妇女就业,使得她们不仅在家门口就能实现产业增收,巧手脱贫致富,也能促进民族手工艺的传承和乡村文化的振兴。其次,加强对民族传统工艺的开发和挖掘。把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传统优势,使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此外,加大政策、资金上的扶持。鼓励非遗工坊发展蜡染、织布等传统手工技艺,使传统工艺制作成为更多少数民族妇女致富创收的有效途径等。
“目前,形成规模发展的非遗工坊企业有11家。根据企业提供的数据,每年近1600余人在这些企业就业,许多妇女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王皓表示,同时,榕江县还利用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画卷。(记者 侯伟)
转自:中国知识产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