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6个乡村“藏”着四大文化圈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11-06





  继2014年乡村大调查后,上海今年再次启动特色民居村落风貌保护全面调研普查,囊括了历史沿革、匠作流派等非物质文化要素调查。


  记者从上海市规划资源局日前举办的“乡土上海·沪派江南行”相关工作总结交流会上了解到,上海传统乡居并不是千村一面,有着千变万化的建筑风格。基于普查结果,上海将提炼形成不同地区的沪派民居文化意象,明确对典型村落和传统民居修缮保护再利用等措施,形成保护目录。


  藏在千村中的规律


  1556个乡村,是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特别存在。地处江南水乡,又深受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影响,这些村落有没有暗含某些分布规律?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分院院长陈琳说,经过设计院、高校、测绘院专家以及规划师团队深入调研数月,形成了1556份调研报告、5万多张现场勘测照片、1个全市乡村风貌调查数据库、9大涉农区“一区一册”普查成果。他们还发现了大量形制考究、具有沪派民居特色的乡村传统建筑、老街,以及古桥、古树等遗存,初步筛选出196个乡村风貌重点村。


  这些传统村落少有人为规划痕迹,而是顺应地形自然铺展开来。总体分布虽较分散,但整体上充分呈现上海传统民居“统一多元”的风貌形态。在区域分布上,呈现灶港盐田、湖群岛田、塘荡蒲田、柘泖积田、塘泾湾田、泾浜高乡、滧港沙岛、沙滧鳞田这8种空间特征。


  江南地区水系丰富,上海乡村都是傍水而生,可它们的聚落形态又分“条状”和“大河”两类。条状聚落,指的是沿着水系走出条带,然后衍生出“二”“口”“丰”“十”“X”等形状的水道,道路或位于建筑和水之间,或位于建筑背部,居民大多依水建造码头、台阶、洗衣点,形成“水陆双行,前厅后居”的聚落肌理。大河聚落,因其交通便利,通常出现商业繁盛的街镇。比如,历史上,吴淞江、盐铁塘、娄塘河等区域大河,在河流交叉口大都出现规模较大、传统建筑较为集中的聚落。


  上海乡村看似身处同一座城市,其建筑风格、空间肌理深受四个不同文化微区域的影响。冈身是影响上海村落区域格局的主要成因,这条“西北—东南”走向的贝壳砂堤,比附近地面高出几米,走向略似弯弓,把上海乡村分成河口三角洲、东部滨海平原区、西部湖沼平原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四大文化圈各有特色。冈身松江文化圈,指松江、青浦、金山和闵行浦西,在建置上与松江府关系紧密,因而与太湖流域水乡有相似性,传统民居建筑处于过渡地带,富有苏浙融合的江南乡居风格;淞北平江文化圈,以嘉定、宝山为主,处吴淞江以北,历史上长期属于苏州平江管辖,不少传统民居内部装饰,符合苏州园林特色;沿海新兴文化圈,包括浦东、奉贤及闵行,位于黄浦江以东、以南,因沿江靠海,吸收西方建造理念,民居杂糅各地建筑元素,呈现中西合璧的建筑风貌;沙岛文化圈,以崇明为主,呈现典型的沙洲岛屿地貌。


  不同民居各美其美


  根据调研普查,上海初步筛选出具有传统风貌价值的历史老街53条,乡村地区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古桥260座,乡村地区古树265棵,还初步筛选出全市181个传统风貌价值建筑。


  这些“古董”许多并不为人熟知。比如,崇明浜镇老街,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街道形态,有龚秋霞故居、灵龙街城隍庙等历史建筑,古时拥有崇明第一大港;闵行诸翟老街历史长达300多年,紧邻蟠龙港,西街如今还保留着老街肌理和少量古建筑。在上海乡村纵横交织、通达四方的水系网络中,保留了不少材料简易却各美其美的古桥和码头,如奉贤法华村法华桥、闵行彭渡村外婆桥、青浦新桥村襄臣桥,金山朱泾镇待泾村还有一处清代私家古船舫。


  受不同文化圈影响,传统村居的风格不尽相同。临海地区的建筑蕴含古人智慧。浦东、奉贤、闵行三区有大量绞圈房子,这是比石库门建筑历史更悠久的上海本土民居,也是农耕社会家族聚居的产物。奉贤四团村华根堂宅属于绞圈房子风格,始建于清末,几处堂屋都绕着庭心分布,有利于抗击台风、防盗防窃。崇明有多处典型的宅沟大院,民居周围必有一圈水沟,可抵御水患和倭寇。沪派民居细部构造精致典雅,布局、仪门、梁架、木雕等都具有江南水乡集镇市街与宅院的共性特征。在空间肌理上,有的枕水而居,有的错落排列;在色彩上,有的粉墙黛瓦,有的质朴天然。


  上海市规划资源局乡村处负责人表示,这次调研普查还挖掘出金泽青苗会、罗店划龙船、浦东锣鼓书、宝山江南丝竹、叶榭舞草龙等乡风民俗。仅绘画手工,就有杨行吹塑版画、宝山十字挑花、车墩丝网版画、松江叶榭竹编等各种形式,不少乡村如今还保留着画灶花的习俗。一批精通各种匠作工艺和民俗传统的民间匠人,也受到关注。


  成果纳入保护规划


  上海乡村风貌普查,不是为了记录而记录。乡村振兴往往以规划为先导,从改变风貌开始。然而迭代升级并不是全面推倒重建,那些隐于田间的历史记忆和文脉更值得挖掘、保护和利用。陈琳表示,调研团队专家发现,特色民居村落风貌保护也存在不少挑战。如,古建筑修缮缺乏经费、再利用率较低,未纳入保护名录的老街、古桥和民居面临被拆改的风险等。


  据悉,此次调研普查的整体成果将作为上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的基础支撑和成果体系的一部分,形成针对“上海市本土特色民居风貌保护和历史传承”的系统性、整体性解决方案。(戚颖璞


  转自:解放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