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 “演出+旅游”开启观演新模式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9-22





  今夏,演唱会、音乐节、脱口秀、话剧等演艺活动在全国各地火热开启。精彩多元的演出活动在吸引大量观众前来观看的同时,也促进了食宿、旅游等相关产业的消费升级,进一步带动了城市发展。演出市场迎来复苏的当下,呈现出哪些新趋势?当市场进入到平稳期后,又将如何持续、有效推动“演艺+旅游”消费新模式?


  “演艺+旅游”构建城市消费新业态


  “在大麦抢票,一秒钟票就被抢光了。”8月31日,消费者张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记者看到,和张女士有同样经历的消费者比比皆是,“抢票难”已经成为演出行业的普遍现象——市场火爆成常态,辐射效应也在不断扩大。


  数据显示,今年8月,TFBOYS“十年之约”演唱会带动西安出行总订单量同比增长738%,门票收入3576万元,直接带动4.16亿元的旅游收入。除了常见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等热门一线城市外,以往稍显平静的中小城市也迎来了“高光时刻”,关注度和热度持续上升,其通过演唱会、音乐节等线下活动,拉动了交通、食宿、旅游景区等多方面的消费。如今年7月,薛之谦衡阳演唱会点燃了当地的消费经济,衡阳火车站返航人次达5.9万,衡阳餐饮增长134%、其城区酒店入住率增长70%,衡阳景点及南岳衡山人流量暴增50%。连续三天的演唱会,让网友不禁直呼“衡阳这波赢麻了”。而在此之前,薛之谦衢州演唱会也为当地旅游业带来收入达1.24亿元,拉动了约6.9亿元消费。


  对此,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在近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上大型演艺活动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因此中小城市举办演艺活动,能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高质量的文艺表演,同时也能促进其地方产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面对演出活动向中小城市下沉,不少专家认为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8月下旬,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小城市也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潜在的观众群体,演艺活动的下沉能够丰富当地文化生活,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娱乐选择。”


  跨城观演成趋势 异地“一站式”旅游热潮高涨


  “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市”,成为了时下消费者观看演出活动的真实写照。


  8月17日至20日,“周杰伦2023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在呼和浩特连办四场。内蒙古移动分析显示,本次演唱会吸引了大量来自省内其他城市和外省市的观众前来赴约,其中不乏有许多距离较远的歌迷。8月16日至20日,呼和浩特市接待游客126.17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80亿元,是端午期间旅游收入的3.3倍。像这种观众跨城来看演出的情况不在少数。据悉,周杰伦海口演唱会共吸引15.46万人次观众,其中省外观众9.51万人次,占观众总数的61.5%;薛之谦衢州演唱会有85%的歌迷来自外地;阿那亚·虾米音乐节跨城观演人数占比更是高达94%。


  8月25日,张杰演唱会北京站如期举行,众多粉丝前来观看。消费者顾女士告诉记者,“我是从河北石家庄过来的,因为离北京也比较近,再加上已经期待很久了,所以今天迫不及待地赶过来了。看完演唱会,准备这几天逛逛北京城,去一些网红打卡地。”她还向记者坦言,“现在跨城观看演出的热潮逐渐兴起。以前总觉得跨城、跨省去追星成本太高,但疫情三年也让自己的旅游需求高涨,现在觉得看演出同时顺便旅个游,也蛮划算。”


  对于消费者跨城观演的原因,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强调,“首先,一些特定的演艺活动只在特定的城市举办,吸引了其他城市的观众前往。其次,观众可能对演出的质量和内容有特定的偏好,愿意跨城寻找更好的演出体验。此外,演艺活动也可以成为观众的旅游目的地,结合观演与旅游,丰富了旅行的体验和收获。”


  多措并举提高消费者的在地化体验


  随着今年年初旅游市场需求被集中释放,也让“演出+旅游”的出行新业态持续升温。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一方面,观众的观演需求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前期积压的演出项目集中释放,加上政府对文化演出产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市场主体活跃度提高。”他指出,各类演出活动的火爆,催生了“演艺+旅游”新模式。在这一模式下,除了带来门票收入,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文旅消费活力,促进地区文化产业繁荣。


  演艺经济无疑为城市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和益处。梁振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演艺活动首先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增加旅游业的收入。其次,演艺经济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餐饮、酒店、交通等,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此外,演艺活动还可以提升城市的品牌形象和文化软实力,对于城市发展和城市形象塑造有积极的作用。”


  记者注意到,虽然“演出+旅游”的组合形式被越来越多消费者追捧,也获得更多城市的尝试和采纳,但行业正处强刺激产生的集中释放和爆发式增长阶段,如何在进入冷静期后,持续带动文旅消费、提高消费者的在地化体验,成为行业和各城市探索的重要方向。


  对此,财经评论员张雪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要加强演艺活动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其次,要建设完善的演艺设施和场地,提供更好的观演体验和服务。另外,要与相关旅游景点和设施进行合作,通过打包销售旅游产品,提供更全面的旅游体验。同时,还应加强与地方文化企业和从业者的合作,推动演艺经济与本地文化的融合,提供更具地域特色和本地文化氛围的演艺活动。”(记者 卢岳 实习记者 王紫茜)


  转自:消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