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正的文艺评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5-28





20210528170624608.jpg

▲ 与会者合影  卢旭 摄


  时间:2021年5月11日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15号中国文化报社


  与会者:


  吴义勤(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小说学会会长)


  吴文科(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傅  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王纪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


  鲁太光(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胡一峰(《中国文艺评论》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石  岩(央视《文化十分》制片人、主任记者)


  孙佳山(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王华宇(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文艺研究处处长)


  刘  强(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中国文化报社社长)


  宋合意(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编辑兼中国文化报社总编辑)


  徐  涟(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


  主持人 徐涟:


  欢迎各位专家学者来参加第34期“艺海问道”文化论坛。上一期论坛,我们关注“文艺批评的现状与对策”,本期论坛再次聚焦文艺评论,探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工作,是将文艺工作放在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高度上,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与弘扬的重要位置上,放在获取社会前进动力、凝聚人心力量的最大公约数上,“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而“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发表6年多来,我国文艺创作得到了繁荣发展,文艺批评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的作用与价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还需要不断地强化与推进。


  当下,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正在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党组要求,全力推进文艺评论工作。今天的论坛,请各位专家学者,结合近年来文艺评论工作的生动实践与深刻思考,畅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重要论述的收获体会,研究如何在文艺批评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不断打磨文艺评论这把利器,引领文艺创作健康发展,助力攀登新时代文艺高峰。


  打造文艺批评这把利器的尺度、力度和亮度

  刘强: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我集团按照部党组具体要求,发挥所属媒体各自优势,坚持一体化选题策划、聚合传播,以融媒体形式推出了一批文艺评论类专题专栏、专版专刊、深度报道、评论言论和理论文章,形成了以《中国文化报》为主的文艺评论工作合力,取得良好传播效果。截至目前,集团各类媒体共刊发文艺评论类文章273篇,同步发布新华号、人民号、学习强国等10余个传播平台,传播量合计1288万次。


  “艺海问道”系列文化论坛作为我集团落实总书记要求、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由中国文化报理论部发起主办,从2014年7月份开始,至今已成功举办33期,成为业界的一个重要学术品牌。2020年12月份我集团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了主题为“文艺批评的现状与对策”的第33期“艺海问道”文化论坛。


  今天这次论坛的主题是“文艺评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主要是深入探讨打造文艺批评这把利器的尺度、力度和亮度,重点研究批评标准的建立和衡量,探讨文艺评论如何更好地为时代发声,引领文艺创作健康发展,助力攀登新时代文艺高峰。


  通过今天这个论坛,一方面,我们希望各位专家从各自专业角度就文艺批评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畅所欲言,提出真知灼见,使文艺评论在推进文艺繁荣,特别是在促进艺术创作生产上产生良好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这次论坛成为中国文化报的一次组稿会。紧紧围绕总书记指出的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舞台艺术和美术作品领域,策划推出一批文艺评论文章,进行观点鲜明、语言活泼的评论工作,切实发挥“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作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让作品成为精品,同时成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底蕴。


  文学价值的发现与阐释是文学批评的最大功能

  吴义勤:


  今天的文学批评正受到严峻挑战:一是因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文学作品的数量出现了巨大的膨胀式的增加,但读者的文学阅读热情却呈现下降趋势,大量作品因阅读危机而无人问津;二是电子化等文学阅读方式改写和冲击着读者的审美经验,对当代文学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出现了某种危机。面对新的挑战,面对不断更新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文学批评迫切需要及时调整并有所作为。


  最重要的,文学批评需要对其功能有重新的定位与认识。我认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它最大的功能仍然是对一个时代文学价值的正面发现和阐释。批评应行使的使命,是要知道我们这个时代文学的价值在哪里,要把这种价值发现出来、阐释出来。如果说文学创作要向真、向善、向美,那么,文学批评就要发掘蕴藏在其中的真、善、美,并阐释其何以为真、何以为善、何以为美。文学批评应该在作家和读者之间、作品和文学史之间搭一座桥梁,以推进文学走进读者和文学的经典化。我们衡量一个批评家是否优秀,通常看他两方面的能力:一是理论创新能力;一是对文学作品的领悟、阐释能力。可以说,面对汹涌而来的新文本,批评家是否足够敏感、足够有耐力与毅力,可以说是检验批评家能力的试金石。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研究应该是批评家的立身之本。一切从文本出发也应该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但令人遗憾的是,文本研究已经成了当今批评界最大的软肋。可以说,正由于没有文本阅读量作基础,批评家已经失去了在批评对象面前的主动权。他们无法自觉而主动地选择批评对象,只能听命于“媒体”或某种权威的声音。许多批评家不仅不会去反复阅读、探究一部文本,而且似乎已经失去了完整地阅读一部作品的耐心。


  优化文艺生态,改善文艺业态

  吴文科:


  文艺评论无疑是当前尤其需要进一步加强的重要工作。但是,文艺批评在当今时代所面临的局面非常复杂。不只文艺所处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比较复杂,文艺界自身的行业状态也较复杂。比如,以互联网为主要阵地的民间舆论场,就存在着以所谓“粉丝”面目出现的各种爱好圈子及思想阵营。遇有对某些创演现象及其作品或节目的批评声音,原属比较正常的见解交流,往往会酿成不同人群之间的情绪对垒甚或相互攻讦。一些理性的文艺批评,因此也会招致非理性或不正常的传播干扰乃至人身攻击。处于这样一种缺少尊重和不守规矩的环境氛围,面对如此喧嚣杂乱和缺乏理性的文化场域,那些健康理性而又专业中肯的文艺评论,常常会因传播的恶意扭曲及接受的断章取义而被淹没乃至消解。


  至于文艺界内部,也普遍存在着不能正确对待批评的问题。相当多的从业者错把文艺评论理解为庸俗的吹捧或片面的宣传。听见好话就沾沾自喜,遇有批评则暴跳如雷。正常的文艺评论,因而沦为非常尴尬的话语存在。那些敢说真话又富真知灼见的评论,甚至难以发表出来和传播出去。即便发表出来和传播出去了,也会由于被情绪化对待和选择性接受,极难发挥应有的效能。


  为此,必须要从进一步净化网络言论空间和优化社会舆论氛围的角度入手,为文艺评论的正常进行和有效开展,提供良好环境,创造必要条件。让那些不守公序良俗、缺乏道德底线、只想碰瓷出名、不负任何责任的网络“喷子”无处发声“摆摊”,让那种不是与人为善、缺少建设性意见、打着“自由评论”旗号的“假批评”和“伪争鸣”没有资格入场也失去传播市场。同时,也促使文艺创演者正确对待批评、自觉接受监督,以使优秀的评论成果转化为文艺创演的动能。


  当然,真正的文艺评论工作者,也要敢于担当、勇于批评、善于发声,通过不断提升自身水平,扎实建立评论的信用,切实发挥评论的功能。


  文艺评论要注重思想性、民族化和时代感

  傅谨:


  文艺评论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功能,是对文艺评论非常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在各文艺门类,评论家都不能简单地仅依据个人好恶和是非判断,写一些感性化的文字,更需要有一种责任感,因此就产生了当代中国文艺评论的特殊要求,我把它归纳为三个方面。


  首先,今天我们从事文艺评论和一般意义上的文艺评论并不完全一样。古往今来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优秀文艺评论家,但中国文艺评论对思想性的要求,是这个时代中国的文艺评论家的特殊的取向。诚然,文艺评论家既是行业专家,又有选择评论侧重面的自由,但毕竟不能仅满足于从艺术门类的技艺层面的批评。文艺评论家既要有对文艺作品的专业眼光,又要实现用正确的价值理念引导欣赏者这一功能,评论就必须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内涵。这是当代中国文艺评论极为鲜明的特点,也是对当代中国文艺评论家的特殊标准和要求。


  其次,中国的文艺评论必须有追求评论的民族化特色的自觉意识。多年来中国的文艺评论几乎完全是基于西方理论开展的,而西方文艺理论毕竟是只从西方艺术经验基础之上产生的,并不代表人类普遍的艺术经验,用之衡量和评价中国艺术时就难免捉襟见肘、削足适履。中国的文艺评论家应该注重中国经验,要理解中国人怎么讲述中国人的和全人类的故事,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这些优秀的遗产,从中总结出能为世界所分享的理论。文艺评论就是对文艺作品的阐释,因此,民族化是当代中国文艺评论的重要诉求。


  第三,当代中国的文艺评论具有时代感。我们要和当代中国读者和观众分享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判断和体验,因此不能缺失对时代特征的敏感和面向当代的眼光和表达能力。每个艺术领域在不同时代都可能面临不一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文艺评论家深刻理解当代艺术语境,找到这个时代文艺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做出回应,这就是评论的时代感。


  总之,对于中国当代文艺评论家而言,思想性、民族化、时代感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具备这三个特点,才能实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艺事业这一宏大目标。


  音乐评论:批评意识的缺失不容忽视

  王纪宴:


  近年来,音乐评论或者更准确地说严肃音乐的评论队伍呈现出不断壮大和年轻化的趋势,整体而言是令人欣喜的,因为,这印证了包括创作和演出在内的严肃音乐事业的蓬勃活力以及引发的关注。重要的新作和演出越来越多地被评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创作者是有益的反馈,同时也对受众起到了引领作用。但问题也确实存在,有的甚至已经到了需要大力纠正的程度。用鲁迅先生的话说,“速成和乱评的也不少”,批评意识明显缺失。我们更多听到的是热情赞美的评论,有些时候,显而易见,这种热情赞美与所评论对象的实际水准并不相符,或者明显相悖。这样的情况甚至形成一种风尚,即被评论对象只需要、只欢迎肯定的和赞扬的声音,而拒绝指出问题的批评观点。


  有时,当我们在听一部新作的首演时,心中对这部作品的薄弱之处非常清楚,大家在私下谈话时也能够开诚布公地交流,而一旦落笔于文字见诸报刊,就会发生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有棱角的观点销声匿迹,为热情洋溢的言辞所取代。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评论者出于人之常情的对创作者和演出者不忍伤害的善意,尤其是对于那些初出茅庐的新秀,即使是善意的直言不讳,都有可能对刚踏上艺术道路不久的他们带来不利影响。但事实上,作品所存在的问题并不会因为回避批评而消失。


  纵观音乐评论的整个发展历程,批评的意义不容否认,包括一些具有前瞻意识的音乐评论家在公众尚不能接受一种新的风格时,以如椽之笔所撰写的热情评论以及对演出中一些弊端的批评(如萧伯纳对英国热衷的以超大规模阵容演出亨德尔清唱剧做法的尖锐批评),对引导音乐实践、回归作品原貌都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重要的是评论家要具有理性而客观的批评意识,从艺术创作和演出的实际出发,摒弃个人好恶和偏见,赋予音乐评论以健康活力和引导力量,从而为音乐创作和演出的繁荣做出贡献。


  文艺评论应注意态度问题

  鲁太光:


  文艺评论要想很好地发挥作用,除了注意立场、观点外,也要注意态度问题。关于立场、观点等,大家谈得比较多了,很有启发,所以我想重点谈谈态度问题。最近我在看《鲁迅全集》,鲁迅有篇文章,叫《辱骂与恐吓决不是战斗》,谈的就是文艺评论的态度问题。鲁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呢?当时他是“左联”的重要成员,他在“左联”办的刊物《文学月报》第四期上看到了一首诗,这首诗是对该刊上一期发表的一首诗进行“批评”的。鲁迅觉得这首诗的批评态度有问题,不是“辱骂”,就是“恐吓”,不利于左翼文艺发展,于是就给该刊编辑写了这篇文章。在文章结尾,鲁迅这样写道:“战斗的作者应该注重于‘论争’;倘在诗人,则因为情不可遏而愤怒,而笑骂,自然也无不可。但必须止于嘲笑,止于热骂,而且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使敌人因此受伤或致死,而自己并无卑劣的行为,观者也不以为污秽,这才是战斗的作者的本领。”我觉得鲁迅这段话,对于今天的文学评论仍然很有启示。首先,文学评论是“战斗”,在立场、观点、认识问题上,必须直面问题,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含糊。但同时也要注意“战斗”方式,即文艺评论是“论争”,是通过论争使文艺问题浮现出来,引起注意,乃至得到解决。为此,则必须注意文艺评论的“技术”,特别是态度问题,也就是说,即使评论时难免带着情绪,也要有理有度,底线是止于嘲笑,止于热骂,且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特别不要“卑劣”,不要给人以“污秽”感。鲁迅的时代阶级斗争非常激烈,可以说两军对垒,你死我活,但他依然这样注意文艺评论的态度问题。我们今天是“内部矛盾”,就更要注意这个问题。简单说就是,我们的文学批评观点可以鲜明,文风可以犀利,但绝对不要把文学批评变成道德批评、政治批评,乃至人身批评。


  文艺评论的空间嬗变与应变

  胡一峰:


  当下,文艺评论的生产机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不论是评论观点的日益多元,评论形态的迭代更替,还是评论标准的多样细分,都与这场变化密切相关。促使这场变化发生,并不断推动其向纵深演变的最重要因素,毫无疑问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特别是随之而来的媒介生态的改变。任何评论说到底都是意见的表达,天然带有媒介性和对话性。文艺评论也不例外,因为有了互联网,人们表达意见以及对话的方式都发生了根本转变,只要有一部手机、一个账号,我们就可以发表关于文艺作品或现象的看法。


  我国30多年互联网发展历程和经验,形成了文艺评论的新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网上表达、从网上接受。文艺评论顺势而变,并非从传统媒体平移到网络上这么简单,而是要改变自己的语汇和语法,使之适应新空间的表达习惯和接受习惯,更重要的则是增强文艺评论的问题意识。而所谓问题意识,不是简单地从文艺作品或现象中“挑毛病”,更不是情绪宣泄、选边站队,而是做一种学术性的评论,也就是以学理为基础、以文艺史为坐标的考量。这是一种出于真心实意的艺术评价,也是以案说法式的理论建构,更是缘技求道式的价值追寻。


  要做到这一点,文艺评论需要深度进入四种现场。一是生活的现场。文艺评论家不能枯坐书斋,而应进入火热的现实生活,从生活的原点出发,形成自己关于现时代生活的系统看法,并用以观照文艺创作,分析其价值和意义。二是创作的现场。文艺评论家必须在现代文艺生产机制的视角下探究作品创作生产的机制和机理,从具体的生产创作情境出发评价阐释作品。三是学术的现场。文艺评论家应该打通艺术和学术,关注文艺理论、艺术理论以及相关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不断从中找寻和锻造趁手适用的分析框架和概念工具,有力量地分析文艺作品和现象,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好恶和看法。四是评论的现场。文艺评论家必须积极与同行对话、交流,参与到评论空间的构筑,并维护其良好的生态。


  让文艺评论正向影响年轻群体

  石岩:


  作为长期从事文化报道的主流媒体,我们一直以来遵循这样一个传播原则: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群,让传播效应最大化。但是今天受众格局和舆论场都呈现出日趋分化和严重割裂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三观尚未塑形的青年群体很容易被泥沙俱下的信息洪流冲刷得晕头转向,因此,影响这些未来的主流人群,应该是我们主流文化传播媒体人静下心来好好研究分析的。我和不少在校学生聊过,“贴合我们的欣赏习惯。”“制作精良、特别有诚意。”“打开来看不违和。”……这是他们比较集中的意见,针对他们这些意见,我们可否放下板正身段、降低高冷门槛、调柔言语腔调,以交流式、探讨式而非教育灌输式的方法与他们平等交流、真诚沟通?


  我们今天的社会学家能不能也针对这些青年群体做一个会诊,研究他们爱看的综艺娱乐节目?比如《吐槽大会》,我觉得这个节目还是很有观点输出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发出了文化批评的声音。比如节目用一种幽默讽刺的方式谈及娱乐圈的一些不良现象,并且制造出一些能引起社会共鸣的热点话题,引发社会探讨。这样的吐槽背后,其实有着节目自己的价值观。我们的主流媒体也应该思考如何去制造我们的热点话题,我们的观点、评论能不能也经由一些受欢迎的、畅销的文化产品的传播,包括一些有营养和观点的综艺节目的传播,去真正正向影响广大年轻群体?


  “饭圈”乱象是当前文艺评论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

  孙佳山:


  “饭圈”乱象是当前文艺评论工作所必须面对的突出问题之一。一些舆论认为,“粉丝”的价值观出了问题,他们需要端正追星的心态。这当然是治理“饭圈”乱象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这些集资应援活动中,哪些群体是受益方?这个关键问题却一直被忽视,与这些活动相关的商家、综艺节目一直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一些文化娱乐经纪公司也没有得到有效监管。当代“粉丝”偶像文娱工业尚没有能够起到有效监督和规范作用的相应法律法规,传统的分业管理模式在相当程度上名存实亡。所以,一些文化娱乐经纪公司由此而兴风作浪,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在艺人选择等最关键问题上不作为,在源头上就出现原则性问题。而且,播出相关综艺节目的平台方,一方面逃避应尽的审核、监管责任,另一方面却从中大肆牟利,这显然需要在法律法规和职能监管层面予以明确约束。


  治理“饭圈”乱象已刻不容缓。让人忧虑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粉丝经济”早已超越传统明星制度、明星文化下的演艺活动的范畴,出现了包括“粉丝”集资应援在内的新的明星制度、明星文化下的新型文娱消费现象,这就使遵循传统分业管理原则的相关政府机构在监管和执法上很难做到有的放矢和精准施政。这正是集聚在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媒介迭代效应下的、以“粉丝经济”及其背后的当代“粉丝”偶像文娱工业为表征的诸多新的文娱现象的具体生动体现,显然,这也对当下及可预见未来的文化治理、互联网治理乃至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时代挑战。


  问提升文艺评论的质量和水平之道

  宋合意:


  围绕文艺评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这一主题,大家从不同角度发表了意见,听后很受启发。大家的发言将在《中国文化报》相关版面整理呈现,此外,发言中的一些内容也为我们今后组织文艺评论提供了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的线索和角度。


  文以载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因此,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各种各样的“文”都要载道,也就是体现一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如何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时代之道,使人民精神力量得到增强,而不是受到弱化甚至消解。


  文艺作品通过其蕴含的价值观影响着公众和社会,而文艺评论既能通过对文艺作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等的分析、评说作用于文艺创作,又能对公众认知、欣赏文艺作品进行导引,因此其在价值引领方面作用尤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对文艺工作包括文艺评论提出的要求,是做好文艺评论、更好发挥文艺评论作用的指引和遵循。


  “艺海问道”已举办多期。在这个平台上,今后将继续与专家学者们一起,问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和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之道,并在更好地发挥文艺评论的功能和作用上不断努力。对中国文化报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并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党组在这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在做好文艺评论上持续下功夫,使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提升。


  我们也将通过这个论坛和其他形式,向在座的和更多的专家学者以及文艺工作者和读者问提升文艺评论的质量和水平之道。在大家的发言和交流中已包含了许多意见和建议。我们将继续就搞好文艺评论向大家求教,期待大家结合文艺工作实践和社会关心的文艺现象,多为我们撰写“说真话、讲道理”的评论文章,并坦率、真诚地为我们改进和提高文艺评论质量、水平提出意见。“有了真正的批评,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越来越好”。(张昱编辑整理)


  2021年5月18日《中国文化报》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文艺评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20210528170458760.jpg


  转自:文旅中国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