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未来:寻找与公众的结合点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5-20





  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聚焦的主题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探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博物馆面向未来应如何应对多重挑战,及时调整完善自身功能定位,积极探索博物馆发展的新方向、新模式、新方案。从有限展厅到广阔天地,博物馆需要不断寻找与公众的结合点,创造更多价值。


  重塑价值


  "国际博物馆日不是单纯业界的活动,也是博物馆业界和社会公众交流分享的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公众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喜欢上博物馆、与博物馆产生互动。通过博物馆日的活动,业界也倾听公众的需求,提升博物馆服务社会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博物馆日'是一个良性互动的平台。"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副主席安来顺说。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内涵,在安来顺看来,"关键词在于'重塑',内涵丰富,也可以把它理解为'重构',博物馆面向未来需要重新再构想、再出发、再行动,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公共价值。"


  4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球10.4万家博物馆现状的报告--《2021年世界博物馆报告》。报告以87个会员国今年3月开展的在线调查所得数据为基础,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全球博物馆在疫情暴发一年之后依然十分脆弱。2020年,各博物馆平均闭馆155天。自2021年初以来,许多博物馆不得不再次关闭,这使得参观人数与2019年相比平均下降70%,收入减少40%-60%。


  基于此,"重塑"显得更加重要。博物馆在经过疫情后,对自身定位要提出重新思考和价值定位。"博物馆需要更加密切和社会公众精神福祉之间的关系、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地方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提供来自文化方面的辐射力甚至是驱动力。"安来顺认为,这也是在博物馆和社会公众之间创造出一种新型的文化对话模式。


  关注教育


  随着新科技的不断注入和观众需求与品位的不断提升,博物馆越来越展现出夺目的人文光彩。博物馆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期,观众更加注重深层次的体验和博物馆的教育意义。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其中特别强调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更进一步突出了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


  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可以成为教书育人的丰富资源。2020年,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与故宫博物院等举办"见字如面·对话故宫"书信交流活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设的研学项目通过引导学生制作花草纸团扇进而了解古代造纸技艺,广东省博物馆针对中小学生开展"行走古驿道"活动……这些都是博物馆与学校教育教学、综合实践有机结合的探索。


  一些博物馆在探索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教育体系。据了解,故宫博物院目前已形成多样完善的课程体系,开发了馆校合作系列课程,覆盖了包括幼儿园、小学六个年级、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大学等12个学龄段。


  西安博物院副院长王锋钧认为,在公众教育的方式上,传统的陈列式展览和说教式讲解已不适应信息时代大众的需求。需要探索更亲民、更现代、更有趣味的文艺化方式让历史文化走近公众,配合好大中小学对学生的课外教育,满足国民探求知识、启迪智慧和陶冶情操的自我素质提升需求。


  生动的感知体验和深度的交流互动,是线下场馆教育无法被"云观展"所替代的独特之处,这也让人们对博物馆的线下场景持有更高期待,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成为研学主题游的现场。安来顺认为,着眼于从参观者的感知入手,以讲故事的方式,使其获得一种鲜活的体验,辅以高科技打造的场景,可以营造出线上活动无法替代的线下博物馆教育情境。


  融入社区


  中国目前有约5500个博物馆,明星博物馆还是少数,基层博物馆是大多数。安来顺说,"对于大多数的基层博物馆而言,需要提升和社区之间的融合关系,加强与当地民众的美好生活和精神福祉的结合,让博物馆成为一种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必需品。最根本的就是找到博物馆和大众的连接点。这样,人们会从精神和物质上去支持博物馆,这也区别于财政'输血'。"在他看来,博物馆和社区之间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博物馆和社区不断的互动过程中,当地的文化潜能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释放。而且,在文化、科技赋能的时代,博物馆也是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头之一,博物馆不再单纯是学习教育的场所,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满足观众的审美享受,培养观众的生活情趣,以及满足公众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需求。


  "博物馆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一个人文空间。让人们在这里重新相聚,交流分享。这对激发城市活力、增强文化的凝聚力非常重要。"安来顺说。博物馆是城市的基因库,一头连着历史,一头关联着城市的未来,发挥着"以文化人""以文化城"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博物馆与居民的沟通交流,这个过程也是居民认识自身、获得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过程。(曹燕)


  转自:中国旅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文物“十三五”规划出台 打造50个博物馆文创产品品牌

      《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正式发布实施,这是全面推进我国文物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物合理利用越来越...
    2017-03-21
  • 我国将建设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在开发建设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以便更好地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中国传统村落,与村落互动,共同参与村落的保护发展。
    2017-04-14
  • “国际博物馆日”催热博物馆游

    2017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设在北京,共计划开展102项主题活动,其中包括47项展览、13项讲座、42项活动。此外,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也纷纷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特别活动,带领游客在历史长河中徜徉。
    2017-05-16
  • 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成立

    2017年5月18日是第41个国际博物馆日。当天,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联合“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和“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友好联盟”3个组织共同发起的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成立仪式在首都博物馆举行。
    2017-05-19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