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两国人民友好的未来寄望于青年一代。”这段话,作为日本中国青年友好交流协会首任理事长的廖宇靖在不同的场合说过多次。
廖宇靖是一位知名青年作家,曾出版过《川藏秘录》《藏香》等多部畅销书。2018年,在事业风生水起之时,他却选择从家乡成都来到异国日本,成为一名跨国界文化研究者。
传统作家变身日本研究者
高原警察、编剧、作家、出版人……镁光灯下的廖宇靖,吸引媒体话题和观众热议的是“10岁写作、16岁出书、高考作文满分、80后十大作家”等一系列标签。2018年,廖宇靖为自己的人生按下“暂停键”。受东京大学邀请,廖宇靖在日本开始了一段属于自己的新人生。
谈及为何会关注日本,廖宇靖表示,不带任何有色眼镜的观察或许会给读者更为广阔的视角和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此后,廖宇靖开始自学日语,走访于日本各地,并很快确定了研究方向:日本青年一代的价值观表达。
两年时间,300位受访者,查阅日文资料1000万字,横跨3000多公里,廖宇靖完成了新书《东京新青年》。这部转型之作,用他的话来说,“比写小说难多了”。
廖宇靖以社会观察者的视角,用细腻而平实的语言,给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日本。书中探讨了日本青年在消费、家庭、就业与创业等方面的状态,深入剖析了日本年轻人的文化价值观、投资观,以及他们的焦虑、梦想和生存策略,细致地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立体而多面的日本。
廖宇靖坦言,国家未来的发展取决于年轻一代,研究日本年轻一代的真实生存状况与生活现状,对我国也有借鉴意义。
在融入中坚守本土意识
旅居日本,廖宇靖已成为一位文化使者,通过自己的文字和故事使中国人更加了解日本。他在吸收和融入当地所在的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坚守着自己的本土意识。近几年,日本文化元素在中国遍地开花,小说、电影、电视剧、动漫等被大量引进,《你的名字》《哆啦A梦》等日本原版电影票房一路走高,《求婚大作战》《深夜食堂》等经典日剧的改编也引发全民讨论。对于这些现象,廖宇靖认为目前日本对中国的了解和中国对日本的了解处于不对等的状态。
除了作家的身份,廖宇靖还是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他利用讲座、访谈、专栏等机会,向日本民众不断推介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美食等。廖宇靖说,年轻作家“走出去”,才能让更多的外国人“读懂”中国。
如今,廖宇靖文化传播工作室把一部分重心转向版权输入,他也频繁往来于中日之间,与日本出版社洽谈合作,目的是为了将更多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推向日本。廖宇靖认为,出版“走出去”,更要“走进去”。虽然进入国外市场有困难,但要保持谨慎乐观的心态,“走出去”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走进去”则更是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下一步,廖宇靖计划邀请日本图书编辑访问中国,促进中日文学出版界交流对话,并直接参与中国文学的海外出版。廖宇靖说,“本质上,我们想让中日两种文学彼此融合,尽管过程缓慢,但依然在前进。”
“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字和行动,向世界展现了一个活力非凡、更加开放的中国。”廖宇靖这样说。
志做中日青年交流的民间使者
2019年,廖宇靖曾作为中方代表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的学者,廖宇靖认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培养了文明之间的新默契,文明间交流要重视理解和体谅。
这一年的12月,廖宇靖当选为东京奥运会火炬手。这样的身份意味着,他将代表中国青年在日本传递奥运圣火。这个时候,他突然意识到,“我该做点什么了”。
廖宇靖悄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段话:中日两国青年之间能否友好相处,对中日关系至关重要。因为青年不仅代表着各自国家的希望,也将决定两国关系的未来。
2021年3月,认定NPO法人日本中国青年友好交流协会在东京成立,廖宇靖当选首任会长。协会的宗旨言简意赅:为中日青年加深了解贡献力量。
走向世界的中国青年如何履行时代赋予的历史重托,描绘有“精神重量”的中国?如何打破藩篱,弥合多样性文化的差异?如何畅通渠道,搭建联接中日青年交流的桥梁?
这些都是廖宇靖不断思考的问题。协会将承办和协办艺术、学术、商业等多种领域的活动,进一步推动中日两国青年加深理解和合作。同时,协会将与地方政府开展合作,举办中国日本青年领袖交流论坛,促进中日两国文化交流。
据了解,目前已入会的会员中不乏两国文艺、文学、商业等领域的知名人士。
廖宇靖坦言,日本和中国青年一代应加强相互理解,多到对方国家实地走走,亲身感受并认知邻国的真实面貌,这不仅有利于增进相互理解信任,而且有助于两国关系未来的发展。
廖宇靖及团队还策划了日本、中国青少年互访(高中生邀请事业)活动,每年邀请20名高中生们一边进行家庭寄宿或过着学生宿舍生活,一边在当地的高中上学,度过与当地的高中生一样的高中生活,通过自身经历了解和向外界展示当地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
“青年交流是传承中日世代友好事业的希望所在,我愿用我毕生精力做中日青年交流的民间使者,”廖宇靖说。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