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运河承载着人类互联互通、共享资源的美好愿望。放眼全球,世界上有500多条运河,分布在50多个国家,这些人类的伟大工程滋养着沿岸3000多座运河城市和上万座运河古镇。从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京杭大运河到连通亚非欧的苏伊士运河,从“世界桥梁”巴拿马运河到工业“黄金水道”曼彻斯特运河,各大运河除了经济功用外,还为运河沿岸及流经区域点亮了人文光彩。“各美其美”的运河沿岸风情,传递着“美美与共”的真谛。
▲ 大运河(杭州段)
目光回到国内,2500余岁的中国大运河,跨越10多个纬度,穿越八省市,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人类文明史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河流。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第6条世界遗产运河。自诞生之日起就背负连通中国南北重任的大运河,如今不仅连通着中国,更沟通着世界。
“运河文化已成为国际对话交流的通用语言,提示人类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在今年9月举办的2020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上,国内外诸多专家达成共识。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但阻挡不了世界各地加强交流的信心和决心。正如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名誉主席古铁雷斯所言:“疫情带来了风险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如今,我们比以往更加清楚,在危机面前只有勠力同心,才能共克时艰。我知道中国有个成语叫做‘百川归海’。归根结底,运河的支流汇聚一起。扩大合作、促进开放会成为必然。”
如今,世界其他运河风貌如何?其发展模式又能为我国大运河保护传承提供哪些经验?本文将集中展示世界多条运河文化和旅游发展现状,共彰运河之美。
背景·知识点
世界十大运河,依长度排名分别是:
京杭大运河、伊利运河、阿尔贝特运河、
苏伊士运河、莫斯科运河、
伏尔加河—顿河运河、基尔运河、
约塔运河、巴拿马运河、曼彻斯特运河。
其中京杭大运河最长,工程最大。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运河目前有6条,依照被列入时间先后顺序,分别是:
法国米迪运河(1996)、
比利时中央运河(1998)、
加拿大里多运河(2007)、
英国庞特基西斯特水道桥与运河(2009)、
荷兰阿姆斯特丹17世纪运河区(2010)、
中国大运河(2014)。
巴拿马运河
从连通大洋的要道到疫情后激活旅游业的抓手
2017年,中国与中美洲国家巴拿马共和国建交,让这个耳熟能详却又不为很多中国人所真正了解的国家走入公众的视线。巴拿马东连哥伦比亚,南濒太平洋,西接哥斯达黎加,北临加勒比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提到巴拿马,人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巴拿马运河,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巴拿马运河穿过一条将大西洋和太平洋分开的狭长陆地——巴拿马地峡,将太平洋和大西洋连接起来。
在巴拿马地峡开凿一条可以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上通道,这一设想早在15世纪就被提出。16世纪初,西班牙人巴尔沃亚征服巴拿马后,首次穿过这里的地峡,站在地峡之间,巴尔沃亚深感开凿运河将会改写世界航运、贸易的历史。1523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明确提出了开凿中美洲运河的主张,然而,经过多年的勘测,当西班牙人正准备开凿之时,拉美独立战争的爆发打乱了整个计划。19世纪末,法国人曾试图建造运河,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成,于是运河开凿的工程由美国人接管。1914年,巴拿马运河最终由美国建成通航,并由美国独自掌控至1979年。直至1999年,巴拿马运河的全部控制权才正式交给巴拿马。
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的巴拿马运河有着“世界桥梁”之称,然而从通航至今的历史,却并没有“世界桥梁”这个称号平和、友好,更多的是血泪与奇迹的并存。巴拿马运河所处地气候条件恶劣,加之列强在这一区域的利益纷争,使得开凿的难度不断加大,在开凿运河的几十年里,共有近3万人因伤病致死。通航之后,建造者美国又同中美洲国家进行了持续多年的所有权之争,此间,原本被视为聚宝盆的巴拿马运河由于通行能力有限和开凿方法的局限,已经从1972年开始出现经营亏损。
2006年,巴拿马政府正式提出总投资为52.2亿美元的运河扩建计划,并于2007年开始动工。经过多次工期延误,最终于2016年正式通航。世界上现有3条主要航线可以替代巴拿马运河线路,分别需要经过苏伊士运河、绕行南美洲合恩角,或者绕行非洲好望角。但从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出发,经巴拿马运河至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无疑更具时间优势。目前,巴拿马运河连接着160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条海上航线和1700个港口,经过巴拿马运河的商品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第三套船闸扩建完成后,巴拿马运河为政府财政贡献的收入将有大幅度提升。
▲ 巴拿马运河独特的三段式通行方式使其成为各国游客想要体验的人气景点
如今,巴拿马运河在世界贸易版图中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动,列强的多年统治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其堪称奇迹而又充满波折的历史也成为吸引世界游客的重要原因。在巴拿马运河中间有一个天然淡水湖,湖面高于海平面,在湖的两边各开3道水闸,就形成了巴拿马运河的主体,从巴拿马运河通行,需要通过水闸关闭、充水、抬升或降低船身,独特的通航方式使得这种船舶“爬山”“下山”的过程成为巴拿马运河观光的重要内容,巴拿马在水闸两旁建有观光平台,游客可以在现场直面这一场面。
事实上,巴拿马运河不仅连通两大洋,近年来,也成为巴拿马连接海外与国内旅游资源的重要渠道。巴拿马旅游资源丰富,巴拿马市、安东谷以及被誉为“珍珠宝岛”的孔塔多拉都是享有盛誉的国际旅游胜地,而能否留住旅客过夜,成为巴拿马旅游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日前,巴拿马旅游局宣布,从2020年1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由巴拿马运河通行的游轮如果所载游客80%以上为外国游客,就可以向巴拿马旅游局提请报销全部的运河运费,2022年,报销比例降至90%,2023年为80%,以此类推。
▲ 越来越多的游轮选择经巴拿马运河通行
根据近几年的数据,游客乘游轮在经巴拿马运河进入巴拿马之后会停留一两天。数据显示,一艘载有2500名乘客的游轮为巴拿马带来的直接经济收入就达175万美元,巴拿马希望通过减免游轮的通行运费,以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更大经济效益。巴拿马贸易与工业部部长马丁内斯表示,经历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停运后,旅游业将成为巴拿马重振经济的最重要产业之一,游轮旅游将会起到推动作用。游轮在此停留能够让游客购物、品尝美食、留宿酒店,这不仅会促进经济增长,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苏伊士运河
从战争风暴眼到游客“传送带”
“东方最伟大航道”“地球之渠”“世界能源颈动脉”……位于埃及东北角亚非交界线、沟通地中海与红海的苏伊士运河拥有很多傲人的名号。埃及第十二王朝的法老新努塞尔特三世当政时期下令挖掘运河,连接红海与尼罗河,此后,运河在千余年里一再被当权者改进、摧毁、重建,命运曲折多舛。时至近代,西方列强侵入埃及后,打通运河的计划再次被提出。1858年,法国在埃及成立苏伊士运河公司,现代意义上的苏伊士运河正式开工。
同几乎所有的人类工程奇迹一样,苏伊士运河也是由统治者和侵略者的欲望与民众的血泪共同浇筑而成。如今,一艘艘货船缓缓地在水道中驶过,繁忙的港口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从高空俯瞰,货船像是嵌在黄沙之中,景象颇为神奇。然而,就是这条运河,曾经让埃及12万名工人埋骨在此,在瘟疫、鞭打、饥饿的折磨下,平均每公里就会夺去738.5条生命。
▲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时的情景
工程克服了很多技术、政治和经费上的问题,历时近11年、花费高达1860万英镑——高出预算两倍多。1869年,全长190公里的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从此,红海和地中海真正贯通,印度洋和地中海的航线也被正式打通。此后,从英国伦敦港到印度孟买港的航行比以往取道好望角缩短了43%,世界贸易格局因运河的通航发生了巨变,甚至引发了1873年英国经济大萧条。1875年,英国购买了运河公司的全部股份。从此围绕苏伊士运河的争夺之战也正式打响。
打开世界地图,苏伊士运河所处的地理位置在中东的中心,而中东处于三洲四海交界之处,历来是世界历史的是非中心,苏伊士运河所代表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利益,也使其成为世界战争的风暴眼。两次世界大战、中东战争、以阿战争……苏伊士运河均未能幸免。
自1976年至今,埃及政府多次扩建运河,2015年,新苏伊士运河项目正式竣工,原苏伊士运河的东侧一条72公里长的新运河正式通航,苏伊士运河自此成为双行线,通行能力大幅提升。
如今,苏伊士运河是埃及经济的生命线。据统计,埃及在地中海设有15个港口,红海有33个,此外还有44个港口设在沿海各地,海运及仓储因运河的存在每年为埃及贡献超过5%的GDP增长。多年来,依托苏伊士运河,在港口城市发展旅游业也成为埃及政府的重要战略。
▲ 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苏伊士运河大桥上游览
苏伊士运河及周边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部门也开发了诸多项目供游客选择。从开罗到塔尼斯一线的“一日游”深受游客喜爱,游客不仅能够尽览运河两岸的自然风光,还能走进沿线多座古城,了解埃及的历史过往。建于1964年的塞得港军事博物馆也是游客必去的景点,这座博物馆中展示了塞得港经历的多场战争,让人们近距离了解苏伊士运河多舛的命运,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前10个月苏伊士运河通行客船、游艇的数量减少了44.4%,为164艘。专家认为,因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封城、世界原油交易量的下滑以及旅游业的不景气,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此前,埃及政府上月刚刚颁布了一项措施——在埃及各港口停靠时间48小时以上的游轮,将获得通行费用减半的优惠。苏伊士运河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希望苏伊士运河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希望通过旅游收入使得运河的经济收入更加多元化。
埃及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也是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首批国家之一。中国—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便是中埃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随着埃及“2030愿景”和“苏伊士运河走廊”开发战略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对接,具有百余年历史的苏伊士运河将会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曼彻斯特运河
工业时代“黄金水道”的文旅变迁
当人们在地图上定位曼彻斯特时会发现,这里就像利物浦港、纽约港那些海上城市一样,拥有码头、仓库和远洋班轮,而将曼彻斯特从一个内陆城市变成远洋港口的正是名声在外的曼彻斯特运河网络。
▲ 曼彻斯特运河交通老照片 英国金士顿图片公司出品
在曼彻斯特运河网络中,曼彻斯特运河(又称曼彻斯特通海运河)名列世界十大运河之一。曼彻斯特运河位于英国英格兰西北部,是连接赤郡的伊斯特姆与曼彻斯特市的水道,于1885年开工建设,1894年正式通航,长58公里、宽14米至24米、深约9米,有5个船闸,由默西河和伊尔韦尔河供水,可以使大型远洋轮船进入曼彻斯特。
说到曼彻斯特运河,就不能不提及英国的运河发展史。英国国土面积不大,降水量充足,自然河流遍布全国各地,开凿人工运河将自然水系相互连通,对航运交通意义重大。运河在英国具有鲜明的时代文化特征,在英国工业革命初期,运河运输是大宗商品和原料的主要运输方式。
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经济发展意味着大量原材料和产品的流通,以及地区间贸易的急剧增长,但当时道路与河流的运输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巨大的运输需求,运河应运而生。18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是英国运河建设的黄金时代,到1835年伯明翰—曼彻斯特运河竣工通航,英国用七八十年建立起全国性的运河网络。运河促进了英国的城市化和新兴工业城市的增长,带动了周边地区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英国的社会结构。然而,19世纪下半叶,随着铁路运输兴起并日渐占据上风,加上很多运河本身体量的限制、两次世界大战后传统工业衰落等原因,承担商贸运输作用的运河开始衰落,很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20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着力恢复运河生机,从更多层面对其进行开发。到现在,行驶在英国运河上的船只比商业鼎盛时期还多。
作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名城,曼彻斯特积淀了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如今曼彻斯特是英格兰北方的商业、科研和金融中心,欧洲第二大创意与传媒产业集群的大本营,并汇聚了英格兰地区极具影响力的乐团、剧院、博物馆等,是一个多元交融、充满魅力的城市。与此相应,曼彻斯特运河也是一条极具工业特色、历史气息浓郁的运河,尽管这条工业时代“黄金水道”的交通运输作用如今已更多地被旅游、文化功能所替代。
▲ 曼彻斯特运河
现在,运河观光已是曼彻斯特旅游的必选项目之一,每年吸引约40万名游客,为当地经济作出突出贡献。曼彻斯特运河沿线众多红砖建筑的工厂遗迹,是工业革命以来近代城市发展历程的见证,曼彻斯特希望让这些凝固的历史“开口说话”,激发它们的时代价值。因此,在运河保护开发过程中,曼彻斯特不仅会根据旧有工业建筑的特点进行整修,还探索其内部空间的创造性再利用,植入办公、酒店、娱乐、住宅等功能。那些由旧仓库、旧工厂改造成的餐厅、酒吧、酒店等,深受本地人和游客喜爱。为改善运河环境,除了翻新历史建筑,曼彻斯特也十分注重新建建筑和景观的整体协调性,确保新建建筑和景观与该地区的工业遗产和谐统一、相互呼应,同时不失现代特色。
位于曼彻斯特运河沿岸的索尔福德码头,就是在曼彻斯特港的旧址上进行的城市翻新项目,现已成为人们体验曼彻斯特现代生活的绝佳去处。该地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数百家大小企业安家于此,艺术中心、剧院、工作室、画廊、咖啡厅、酒吧、餐馆、商场应有尽有,每年吸引游客数量超过430万。坐落于索尔福德码头的英国媒体城也是曼彻斯特港再开发计划的一部分。英国媒体城拥有超过250家创新企业,还是英国广播公司、英国独立电视台以及索尔福德大学、保柏医疗保险公司等的所在地。据悉,当地议会已批准动用10亿英镑对该区域进行扩建,预计到2026年这一地区将扩大一倍,成为英格兰北部的媒体和数字产业热点区。此外,曼彻斯特运河岸边还有帝国战争博物馆北馆、特拉福德产业园等游客热衷的打卡地。
▲ 曼彻斯特运河上的窄船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建造运河的时候,人们并不确信它们的投资回报,为了节省开支,英国运河中超过1/4的水道都特别狭窄,比如进入曼彻斯特运河的船只长度不得超过170米、宽度不得超过21.9米。虽然这是其后来不能满足航运需求的一大原因,但发展至今也成为河道里特有的一种窄船风光。所谓窄船,一般12米至21米长,最多两米宽,可以通过非常狭窄的水闸和运河。窄船虽小,船舱里的设施却很舒适,有些当地人就居住在窄船上,而游客也可以选择租一条窄船在运河上航行,欣赏沿岸风景,探寻历史人文,感受英国人对船只、河流、海洋的特殊情感。
伏尔加河—顿河运河
航运、观光两相宜
▲ 伏尔加河-顿河运河地理位置图
伏尔加河—顿河运河位于俄罗斯西部的伏尔加格勒州,是连接伏尔加河下游与顿河及亚速海的运河。该运河起于顿河齐姆良斯克水库东岸的卡拉奇,止于伏尔加格勒正南方的伏尔加河畔的红军村,长101公里,沿途设有13个船闸,包括卡尔波夫卡、别列斯拉夫卡和瓦尔瓦罗夫卡3个水库,可通行大型内河船只和小型海轮。
俄罗斯的欧洲部分以平原为主,而且水系众多,非常适合开凿运河。在苏联时代,为解决出海难题,一共开凿了3条运河,伏尔加河—顿河就是其中的一条。该工程于1948年开始修建,1952年竣工,主要作用就是连贯东西,为两地贸易带来便利。当时,西运的货物主要是木材,东运的货物主要是煤炭。该运河的开通使顿河作为航运水道的重要性大增,伏尔加河也由此获得了通向黑海和亚速海的出口,实现了黑海、亚速海、里海之间的自由通航,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据了解,苏联非常重视内河航运,通过河流渠化、运河修建,沟通境内河流,合理调度水系,不仅大幅度提升了内河航道等级水平,还起到了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止土壤沙化的作用。继承了苏联时代建设的内河航道网络,俄罗斯的内河航运也非常发达,主要干线包括伏尔加河、涅瓦河、顿河、鄂毕河、叶尼塞河等几大流域,全是经过渠化的高等级航道,本来是内陆城市的莫斯科,也通过运河体系沟通巴伦支海、黑海、里海,成为俄罗斯内河航运枢纽,保持着“五海之港”的航运地位。与很多国家的运河已经丧失航运功能不同,伏尔加河—顿河运河现如今仍然能继续使用,而且经过俄罗斯的改造,通航能力得以提升。
与此同时,伏尔加河—顿河运河及其沿线的历史文化价值也不断被挖掘。这条运河连接起俄罗斯境内两条著名河流——伏尔加河和顿河。其中,伏尔加河是俄国历史的摇篮,被称为俄罗斯的母亲河,在俄罗斯文化中有着特别的意义。作为欧洲流域最广、流量最大的河流,俄罗斯前20个人口最多的城市中,有11个位于伏尔加河流域。雅罗斯拉夫尔、下诺夫哥罗德、喀山、萨马拉、伏尔加格勒等是伏尔加河沿岸的历史文化名城。伏尔加河也是俄罗斯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经久不衰的题材,阿·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戏剧《没有陪嫁的姑娘》《大雷雨》、高尔基的戏剧《叶戈尔·布雷乔夫及其他》、涅克拉索夫的诗歌《伏尔加河上》中都有关于伏尔加河的描写,列宾、列维坦、苏里科夫等画家也创作了关于伏尔加河的名作。顿河同样属于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河流,是俄罗斯欧洲部分的第三大河。很多人了解顿河是因为米·肖洛霍夫的著作《静静的顿河》。顿河河床比降不大,河水得以从容、平静地流淌,所以有“静静的顿河”之称。
值得一提的还有伏尔加格勒。伏尔加格勒建于1589年,1925年称察里津,1925年至1961年叫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18世纪起就是军事要塞,在伏尔加河—顿河运河凿通后,成为俄欧洲地区东南部水陆交通枢纽。1918年至1919年、1942年至1943年在此进行了著名的察里津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 伏尔加河—顿河运河
以上种种让运河旅游成为深受欢迎的一大选择。伏尔加河—顿河运河除了航运功能,还开发了相关旅游线路,游客可以乘坐游轮观赏沿岸的美丽风景,体验特有的水闸调度管理,在沿途经过的城市中停留,感受俄罗斯的人文风情,深入了解俄罗斯的历史文化。在运河的第一道闸门附近还有一座伏尔加河—顿河历史博物馆,是对运河文化感兴趣的游客不愿错过的打卡地。该博物馆内保存着这一宏伟水利工程建设历史、现状和发展远景的珍贵资料,还会放映有关伏尔加河—顿河运河、相关城市及国家历史的纪录片。
世遗名录中的其他运河,给予中国大运河哪些启示?
中国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三大部分、十段河道组成,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市),27座城市的27段河道和58个遗产点,全长2700公里(含遗产河道1011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被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在《国际运河古迹名录》中列为最具影响力的水道。
▲ 京杭大运河沿岸风景
中国大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华北大平原与江南水乡,自北向南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从大运河成功申遗到大运河文化带的提出,再到如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其实施方式始终离不开保护、传承、利用。随着运河文化的兴起、普及与传播,其保护新理念、新方式也被频频提出、实践与应用,更催生出一批批专家学者从全球视域探索运河保护及传承路径。如今,国内外专家已达成一系列共识:中国大运河是流淌的、活着的,是点、线、面结合的线性文化遗产;文化是灵魂,要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用好“千年文化”这个“超级IP”……
中国大运河的世界遗产属性决定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必须具有国际视野、树立国际思维、借鉴国际经验。“与其他5条世界遗产运河相比,中国大运河是一条时空跨度最大、技术含量最高、内容最为丰富多彩的大型活态文化遗产,但作为一条新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运河,大运河在其后申遗时代的管理和维护等方面,必须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法规履行义务和责任。”在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中国大运河研究院世界运河研究中心主任王金铨看来,世界上其他5条世遗运河在保护利用、文化传承、国际经验与启示等方面的总结概括,为中国大运河的保护利用、发展提升提供了重要学术依据和实践参考,其保护利用事例和立法保护措施,也为中国大运河的规范治理与有效建设提供了法律规范和法律参照。
▲ 法国米迪运河
例如,法国的米迪运河承担了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间的水运功能,运河工程涵盖船闸、沟渠、桥梁和隧道等328个大小不等的建筑,创造了世界现代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土木工程建筑奇迹,在设计上也独具匠心,是将运河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典范。米迪运河蜿蜒流淌360公里,各类船只通过运河在地中海和大西洋间穿行,米迪运河流过的法国南部优美的自然景色中,散布着众多中世纪的小镇,罗马时期、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远古洞穴遗址,古老的葡萄酒庄园,小巧精致的特色博物馆。沿着运河游览,在任何一处停下,游客都可以发现和品味独特的文化和乡土气息。
“法国经常在运河边举办活动,包括公益长跑、展览、出版发行和学术研讨,从而带动了运河旅游业发展,进而带动了沿线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王金铨说。
▲ 比利时拉卢维耶尔和勒罗尔克斯中央运河夜景
再如,比利时拉卢维耶尔和勒罗尔克斯中央运河上的四座液压升船机是当时最高品质的工业体现,升船机、运河本身及其周边设施都保存得十分完好,共同构成19世纪后期工业景观的杰作。比利时古运河水质差的主要原因是船只通行量低、生物污染较为严重。经常性的船只航行可以使表层河水和深层河水产生混合,补充深水氧气,提高深层生物的多样性。应对办法是设计多项娱乐活动,例如钓鱼、划船、皮艇、水上摩托艇等。由此,水质保护方面给予的启示是大运河需要在使用中保护,在保护中使用。“比利时中央运河的文化架构主要由建筑文化、历史文化、音乐文化、美食文化、旅游文化等交叉组合形成。在运河边上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可进一步提升运河的旅游价值与经济效应,提升运河城市经济水平。我国大运河可以借鉴这些经验。”王金铨说。
▲ 荷兰阿姆斯特丹17世纪运河区
▲ 荷兰阿姆斯特丹17世纪运河区夜景
荷兰阿姆斯特丹17世纪运河区之所以被列为世界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出了这样的评价:“阿姆斯特丹运河带是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规划一座新‘港口城市’的产物,体现了历史与城市的完美结合。”而阿姆斯特丹城市扩张也是这一历史时期同类城市发展中规模最大最均衡的。作为大规模城市规划的一个范例,它直到19世纪仍为世界各地所参考。阿姆斯特丹运河的建造得益于市政府的统筹规划,体现了政府在城市规划方面的智慧。早在 16世纪至17 世纪,荷兰就形成了政府主导的系统化空间规划体系,各级政府都要对所管辖的区域进行空间规划,规划一般由相应层级的政府部门制定,交付议会审议通过,具有法律效力。
同时,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对运河沿岸的名人名园进行修复,吸引游客。比如修复了最古老的木屋、安妮之家等。为了宣传推广运河带,政府创立了许多大型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比如,王子运河水上音乐会于每年8月在王子运河举行,是荷兰最大的音乐节。阿姆斯特丹水上灯光节是著名的欧洲五大灯光节之一,水陆并进,精彩纷呈。
“中国大运河沿线各城市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需要借鉴上述国际经验,坚持整体规划、统筹推进与分步实施原则,打破各自为政思维定式。”扬州大学大运河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杰认为,协同建设需要有协同的理念、改革的精神、国际化的视野来谋划协同、操作协同、推动协同。要从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战略整体定位出发,跳出原有行政区域看协同,高起点调整完善发展思路,重构区域发展的大格局,科学重构要素、产业、交通布局乃至区划功能,当接则接、当舍则舍,进一步加强产业对接协作,杜绝“小循环”,做到错位发展、互通有无、有效互补。要更加注重共享发展, 把“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理念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协同建设中。
▲ 加拿大里多运河
加拿大里多运河是一条北美保存最完好的静水运河和北美唯一还按原河道作业、原有结构大部分保存完好的运河。里多运河全盘谋划、打包推销,成功推出里多文化遗产廊道的一揽子生态旅游项目。文化遗产廊道盘活了渥太华和金斯顿及其区域内历史、文化、教育、经济、旅游等的活力与潜力。
对此,黄杰给出的建议是:中国大运河沿线各城市应全面系统地挖掘、梳理历史文化遗存、古籍文献和历史档案等文化资源;通过科技手段和增强文化体验感,使沿线文博景点“活”起来、“火”起来;要努力提升在中国举办了11届的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的层次和国际影响力,争取将现有世界运河城市论坛逐步上升为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影响的高端论坛,成为世界文化领域的“达沃斯”;作为中国大运河源点城市的扬州,可配合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的活动,在平时组织一系列世界运河城市文化交流活动,如世界运河摄影展、世界运河非遗展、世界运河画展、世界运河城市青少年交流节、世界运河城市音乐节、世界运河城市高校体育节……(薛帅 宋佳烜 陈璐)
转自:文旅中国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