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5G应用创新聚焦三大领域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2-26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笼罩着全国,全力做好疫情防控保障工作成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突然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遭遇战”面前需要“勇”,更需要“智”,这个“智”就是发挥5G的作用,实现智慧抗“疫”。


  与4G相比,5G具有更大带宽、更高速率、更低时延、更大连接等特性,能够支持增强型移动宽带、超高可靠性低时延、海量大连接三大场景,5G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将孕育新兴信息产品和服务,从三大方面助力疫情防控工作。


  5G应用赋能医疗、教育、应急等行业


  1月29日下午,一场特别的远程会诊在广州、深圳、珠海三地进行。由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医学专家组,通过广东省远程医疗平台,对广东5例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进行了第一次远程会诊。随着全国抗“疫”工作的深入,像这样的远程会诊活动正在全国不同地区举行,为医疗条件薄弱的地方医院提供支持,成为当地治疗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新方案。


  疫情爆发,各大医院的5G网络覆盖将会被提高到第一优先级,随之而来是医疗场景下的5G应用创新将会加速,远程非接触式的5G诊疗应用、提供海量医疗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边缘计算应用。


  2月11日,在线教育板块中概股的股价迎来暴涨,而催生这一波上涨行情的主要原因还是来自多个省市“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倡导,以及“互联网+教学”在各地的普及。


  在此背景下,远程教育,尤其是提供移动场景下的教育和培训的5G应用创新也会出现。移动端的学习场景需求将会大规模普及,中小学生、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企业培训,都将进入移动学习时代,支持5G的ARVR教育服务将会加速应用。


  除此之外,5G将会在应急领域加速普及,包括应急资源资产管理、应急指挥调度、应急机器人、应急无人机等场景。在四川成都彭州市军乐镇某小区的空地上,一个没戴口罩的小女孩正在玩耍。忽然她头顶上方的空中传来喊话声:“前方那个穿红衣服的小朋友,就是你,现在外面很不安全,不回家妈妈要着急啦,快快乖乖回家哟……”喊话来自于一台5G网联无人机通过AI语音劝导她乖乖尽快回家防护。而这正是5G技术在应急领域的一个缩影。


  5G赋能智能化工厂提升工作效率


  在疫情防控期间,工厂难以按时开工,医疗物资紧缺,智能化、自动化工厂的重要性凸显。5G超低时延可满足工厂内设备的通信要求,为工厂智能化生产提供远程控制等手段,避免操作人员进入危险地带;5G无人AGV小车,可广泛应用于产品搬运、设备探测、自动识别等各类场景;依托机器视觉技术,5G将支持产品质量无人化精细管控,提高检测效率,并对被测物体和检测人员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以火神山医院为例,在火神山医院附近的楼顶,一个圆形的监控摄像头在工作,那个正是数千万“云监工”们的眼睛,通过 5G 网络 24 消失不间断传输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实况。再比如体温检测,相比传统的人工测温枪检测,5G 红外热成像测温采用非接触式设计,也就是进出人员只需在镜头和传感器前走过,设备就能快速获取当前人员体温数据进行筛查,从而免去人工逐一测试的步骤,提高通行效率,减少人员滞留所造成交叉感染的情况。


  5G赋能更广泛的人民生活应用场景


  这场重大疫情让许多人选择“居家隔离”,长时间不外出,面对传统的游戏和传统的平面视频,许多消费者都觉得平淡无聊,消费者急需更加有沉浸感的娱乐生活。因此,这场疫情验证了5G杀手级应用场景将主要出现在泛游戏、泛视频、泛XR(VR、AR和MR的统称)和云化类应用场景。


  有业内专家指出,疫情过后,市场对5G的付费意愿增强。新技术所到带来的新消费将得到更多的认可。相信疫情过后,这些场景不再是设想,将逐步走入百姓家,消费者将实现泛娱乐生活消费升级。


  总而言之,疫情之后,中国将收获更健康的环境。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在防疫中扮演重要“角色”的5G应用,在疫情“大考”之后或将更行稳致远。(叶菁)


  转自:通信信息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 雄安新区5G应用又有新进展

    随着5G商用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大运营商以雄安为5G试验场,各类应用遍地开花。近期,雄安的5G应用又有新进展,一起来看。
    2019-05-13
  • 移动5G应用亮相世界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博览会

    6月20日上午,首届世界工业和能源互联网博览会在常州召开。今年是中国5G网络商用元年,5G应用也是本次博览会的主题之一,作为常州地区最大的通信运营商,常州移动也在本次博览会中展示了其最新的5G信息化应用。
    2019-06-21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