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产手机市场迎来了一波旗舰新机发布潮,且起售价较上一代产品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表示,元器件成本上涨和研发投入增加是小米涨价的主要原因。IDC的数据显示,尽管面临涨价压力,智能手机市场在今年第三季度却实现了同比增长,表明新一轮换机周期的到来为手机厂商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
同时,国产手机厂商集体冲刺高端市场,AI成为新的竞争焦点。各大厂商在产品发布会上对AI功能的介绍尤为突出,并纷纷推出融入生成式AI技术的新系统。然而,目前AI尚未成为消费者换机的主要因素,高端市场格局短期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动。尽管如此,IDC预计全球AI手机出货量将大幅增长,AI技术将成为未来手机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国产旗舰新机涨价潮来袭
10月份,国产手机市场迎来了一波旗舰新机的密集发布。vivo、OPPO、小米、荣耀、iQOO和一加等国产手机品牌纷纷发布了各自的年度旗舰手机,起售价较上一代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vivo X200系列和OPPO Find X8系列的起售价分别上涨了300元和200元,小米15系列涨幅最大,涨价200-300元,且起售价上涨了500元,荣耀Magic7系列和一加13的起售价也分别上涨了100元和200元。
目前,四大国产手机厂商(除华为外)已发布年度旗舰手机,华为Mate 70系列预计11月发布。针对手机涨价现象,此前,雷军在社交平台表示:“去年我跟大家说过,小米14肯定是最后一次定价3999元。今年元器件成本上涨非常多,另外我们在研发上投入也非常大,小米15确实需要涨价。谢谢大家理解,我们一定把产品做好!”
中关村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指出,智能手机行业正面临着一轮涨价潮,这是整个行业共同面临的挑战。今年,手机重要元器件如内存和处理器价格分别上涨超过30%和约10%,而屏幕成本相对稳定或略有下降。这些成本变化直接推高了手机生产成本,导致终端售价上涨。面对成本压力,手机厂商需在价格竞争力和产品性能之间寻求平衡,提高价格以覆盖成本,同时考虑消费者购买意愿。因此,涨价成为必然,但也可能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
根据IDC的数据,尽管面临涨价压力,智能手机市场在今年第三季度却实现了3.2%的同比增长,连续四个季度保持正增长,表明新一轮换机周期的到来为手机厂商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vivo、华为和小米等厂商表现尤为突出,推动了安卓市场的增长。业内分析师黄郁璇表示:“尽管手机涨价,但厂商在应对成本压力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找市场机遇。处理器价格上调以及AI功能强化增加了芯片成本,对手机售价产生了直接影响。”
“尽管涨价可能给消费者带来压力,但手机厂商预计将通过年底促销等方式来缓解负面影响。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手机厂商需继续寻找价格竞争力和产品性能之间的平衡点,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项立刚说。
国产手机厂商集体冲刺高端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一直是各大手机厂商的必争之地,因其单价高,意味着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尽管苹果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不到20%,但据市场研究公司Canaccord报告,今年一季度,其运营利润却占到了全球八大智能手机厂商总利润的92%,远超去年同期的65%。这一数据促使国产手机厂商纷纷加入高端市场的竞争行列。
近年来,国产手机厂商集体冲刺高端市场,华为、vivo、OPPO、荣耀、小米等品牌的旗舰手机起售价已越过600美元(约4200元人民币)的高端门槛。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手机厂商的比拼焦点逐渐从性能、屏幕效果和影像系统转向了AI领域。今年下半年开始,各大厂商在产品发布会上对AI功能的介绍尤为突出。
业内相关人士指出,手机厂商今年更注重将AI与操作系统结合,而不是简单地用AI技术改造手机应用。其中,华为推出原生鸿蒙系统HarmonyOS NEXT 5.0、vivo的OriginOS5、OPPO推出ColorOS15、荣耀推出MagicOS9.0以及小米推出彭拜OS 2系统,并融入生成式AI技术,展开激烈竞争。小米15系列取消了8GB运行内存版本,以最大程度展现端侧AI的能力。
然而,IDC中国研究经理郭天翔指出,目前AI尚未成为消费者换机的主要因素。在高端市场中,8000元以上价位苹果手机占据绝对优势,6000—8000元档位华为手机优势较明显,而其他安卓厂商则主要集中于4000—6000元档。这一局面预计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动。
尽管如此,IDC预计2024年全球AI手机出货量将同比增长360%,2024—2028年年均增长78%。AI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将为智能手机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成为未来手机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引领智能终端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场技术革命中,无论是苹果这样的国际巨头,还是国产手机厂商,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羊城晚报记者 潘亮)
转自:羊城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