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正式启动答记者问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10-25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召开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工作座谈会,正式启动北京、上海、海南、深圳四地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工作,现就有关问题解答如下:


  一、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的背景是什么?


  答: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电信业对外开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扩大电信等服务领域对外开放,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放宽电信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电信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为电信业扩大对外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深化电信领域国际务实合作等需要出发,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商相关部门于2024年4月制定印发《关于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工作的通告》。根据该通告,试点地区结合自身实际提出试点实施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商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专家评估论证,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正式开展试点。


  此次试点的启动,是对扩大电信市场开放的进一步探索,充分展示了我国电信业通过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巩固外资在华发展信心、与全球共享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红利的态度与决心。


  二、目前,我国电信业对外开放的主要成效如何?


  答: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电信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稳步扩大电信业务开放范围。加入WTO时承诺开放10项增值电信业务中的4项,现已主动拓宽开放至8项,并取消了其中4项的外资股比限制,推动开放水平大幅提升。二是不断拓展开放地域范围。2013年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开展增值电信业务对外开放试点,2018年将政策复制到所有自贸试验区,并于2019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呼叫中心等多项业务的外资股比限制,由点及面释放中国政策红利。三是持续优化电信市场营商环境。提升外资准入便利化水平,将外资准入审批与电信业务许可审批进行合并,简化自由贸易试验区增值电信业务的许可审批程序,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经过多年探索,我国电信业对外开放工作不断深化,高水平开放格局加快形成。截至2024年9月底,获准在华经营电信业务的外资企业增加至2220家,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在华投资经营电信业务,为促进我国电信市场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对试点地区和我国信息通信业发展将会带来什么积极影响?


  答:此次在北京、上海、海南、深圳等四地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四地可以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差异化、有步骤地实施试点对外开放工作,加快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的目标任务,进一步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着力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信息通信业通过自主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市场供给能力和水平,为用户带来更多选择和差异化服务,有利于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为企业营造有利的国际化发展环境,有利于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经济产业基础,与世界各国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机遇。


  同时,本次试点开放的互联网数据中心及其下属子项“互联网资源协作业务”,是算力设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业务首次对港澳资本以外的境外资本开放,是我国入世以来信息通信业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进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将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算力等新技术与千行百业加速融合创新,催生出更加丰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和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进一步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四、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正式实施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采取哪些举措进一步推动相关工作?


  答: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电信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一是深入组织试点实施。支持四地加快推进试点开放工作,加强政策宣贯,优化服务管理,支持外资企业参与试点,探索更多新业态新模式,激发市场动能活力。二是释放政策引导作用。组织开展试点情况总结评估,梳理先进模式、典型案例等宣传推广,积累开放有益经验,推动持续释放政策示范效应。三是适时推出增量政策。根据试点情况不断完善开放政策,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优化电信领域市场营商环境,及时扩大试点地区范围。


  转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