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发展工业互联网”。全会的这一系列决策部署,既体现了党中央一以贯之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战略定力,也为我们开展相关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发展工业互联网是促进数实融合的战略之举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和重要驱动力量,对于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主要发挥四方面作用。
首先,发展工业互联网有利于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部署。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型基础设施,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为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提供必备的基础条件。随着数据要素化进程持续加快,工业互联网逐渐向数据基础设施演进,推动海量异构数据的采集、汇聚和建模分析,全面提升数据流、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的协同水平和集成能力,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其次,发展工业互联网有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工业互联网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集成,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新模式,对实体经济各行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普及应用。尤其是,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既推动网元智能、切片智能、边缘智能等工业互联网技术升级,又催生智能化解决方案和服务,推动通用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部署应用,为人工智能发展创造了广阔前景。
再次,发展工业互联网有利于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工业互联网通过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与传统产业特有的知识、经验、需求相结合,加速工业机理模型的汇聚沉淀,提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各环节数字化水平,催生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壮大柔性生产、云制造、共享制造、虚拟制造、工业电商等新业态,加速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
最后,工业互联网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提供重要支撑。工业互联网能够促进数字产业集群化,一方面推动5G、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全面突破和迭代创新,促进时间敏感网络、工业芯片、智能传感器、工业软件等产业链上下游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全局带动效应,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快数字产业生态化发展,汇聚产学研用各类主体,助力龙头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向中小企业开放品牌、研发、设备等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深化创新合作,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
工业互联网促进数实融合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标志性、引领性成果,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日益凸显,已进入高质量发展、规模化推广新阶段,为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业互联网推动要素资源汇聚,融合新底座不断夯实。初步构建起包括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和安全五大功能体系。高质量外网覆盖全国主要地市,已经建设5G基站391.7万个,企业内网改造持续深入,建成3.16万个5G行业虚拟专网、300家“5G工厂”;建成标识解析“5+2”国家顶级节点体系,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平台近340家,重点平台工业设备连接数近9700万台(套);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初步建设,工业数据汇聚应用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建成国家、省、企业三级协同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
工业互联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融合新模式不断涌现。工业互联网应用已融入49个国民经济大类,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从“研产供销服”各环节单点应用,向全环节、全流程综合集成延伸,形成平台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典型应用模式,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绿色化生产、精细化投融、可视化治理等新模式加速形成。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0.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2.9%,工业互联网降本、提质、增效、绿色、安全作用日益显著。全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1.3万个,形成远程设备操控、机器视觉质检、无人智能巡检等典型应用场景,推动钢铁、电力、采矿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工业互联网激发经营主体活力,融合新动能加快释放。工业互联网加速信息技术(IT)、通信技术(CT)、控制技术(OT)、数字技术(DT)“4T”融合,工业级5G芯片、模组、网关实现突破,工业5G模组成本较商用初期下降90%,网络切片技术已实现端到端切片的基本功能,为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边缘计算、工业PON、云PLC、边缘云等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标准研制和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探索形成一系列新技术产品。通用人工智能技术与工业互联网加速融合,在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作业、产品运营等方面探索推进,部分工业模型已初步在产品技术支持、工控代码生成等领域形成解决方案。
以发展工业互联网为抓手促进数实深度融合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持续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全力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为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不懈努力奋斗。
一是做实基础,完善功能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持续壮大产业规模,一体推进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安全五大功能体系建设。工业网络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基础设施,是网络强国建设的关键拼图之一。利用我国在5G、光纤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领先优势和成效积累,加快提升网络覆盖范围和服务效能,引导企业开展内网改造和升级,推进5G工厂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促进平台经济创新发展,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支持平台企业发挥生态优势,提升数字技术和产品服务水平。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推动智能计算中心有序发展,建设若干国家枢纽节点和大数据中心集群。发展数据空间、隐私计算、区块链、数据脱敏等技术,有效提升数据流通环节安全可靠水平。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制度,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体制机制。持续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顶层设计,不断健全工业互联网安全政策标准体系,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机制。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加强政策宣贯、攻防演练、人才培训、资源池建设等工作,强化漏洞政策信息共享、风险提示,提升行业安全保障水平。
二是做优供给,强化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化推进“5G+工业互联网”、时间敏感网络、边缘计算、工业智能等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标准研制和产业化进程。加速建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构建标准体系。推动龙头企业设立工业互联网科研部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生态,助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培育“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构建标准化“小轻快准”产品和解决方案资源池。面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市场需求强烈、国产供给相对不足的领域,研发攻关一批“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深化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融合,推进人工智能在工业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营销服务、运营管理等重点场景和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领域深度应用,加快通用大模型在工业领域部署。加快面向生产制造场景的行业专用模型的培育,研发一批工业级人工智能产品和装备。
三是做深应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立足发展实际、聚焦重点行业、重点省份,分级分业推动,提升应用赋能水平。“点”上抓企业。选择若干基础条件好、转型效果突出、投入产出比高、可复制性强的试点企业作为转型样板,通过案例分享、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形式加强对样板企业的宣传推广,引导企业“看样学样”。“线”上通链条。引导行业协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通过系统开放、数据共享、资源协同等方式,加强与产业链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业务协同与互联互通,向中小企业输出转型能力,推进链式转型。“面”上强集群。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及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等载体的作用,加速推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在园区/集群中的深度应用。深入实施链网协同战略,发布一批行业融合应用参考指南,推动工业互联网在工程机械、钢铁等重点行业的深度融合与应用拓展。持续开展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活动,引导产业园区、行业集群等加大工业互联网设施建设,促进设备互通、资源共享。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融合技术创新研发和应用,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
四是做强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数实融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加大财税资金支持,充分利用重大专项资金等机制,探索建立多元化社会投入机制,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技术更新。扎实构建人才体系。快速推进工业互联网学科建设,支持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开设相关专业,加快在全国布局一批工业互联网人才实训基地。不断增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合作中心、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的试验验证、检测认证、人才实训等公共服务能力。开展两化融合度标准制定与评估推广工作,打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升级版,健全标准应用推广的市场化服务体系等工作。(田川)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