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AI换脸拟声”等新型电信网络诈骗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8-03





  □ 近期频发的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有“共享屏幕”类诈骗、“AI换脸拟声”类诈骗、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等。不法分子通过诱导个人投资、转账汇款,从而实现诈骗目的。


  □ 个人要警惕诈骗短信和钓鱼网站,审慎稳妥使用自身面部、指纹以及密码等重要信息。同时,妥善保管身份证、银行卡以及社保卡等,及时注销长期不使用的沉睡账户,确保自身用卡安全。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防范新型电信网络诈骗风险提示,提醒广大群众警惕花样翻新的骗局,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具体来看,近期频发的新型电信网络诈骗包括“共享屏幕”类诈骗、“AI换脸拟声”类诈骗、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等。不法分子通过诱导个人投资、转账汇款,从而实现诈骗目的。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新型诈骗隐蔽性更强,严重侵害公众财产安全与合法权益。一方面是因为利用互联网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进行诈骗,且手法不断翻新,让人防不胜防。另一方面是因为部分群体比如老年群体对新型诈骗缺少足够了解,风险防范意识不够,风险防范能力不足,为诈骗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为进一步加强防范新型电信网络诈骗力度,多地发布防范诈骗相关风险提示和开展多样化反诈活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西监管局等监管部门开展“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筑牢金融安全防线。在浙江,嘉兴经开区长水街道联动当地金融机构开设反诈课堂,通过情景演绎、现身说法等形式,揭露刷单返利、虚假网络贷款等诈骗套路,切实提升群众识骗防骗能力。


  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强化科技赋能,筑牢防线。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鹿城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银行以压降涉案账户数、防范重大被骗案件为目标,纷纷开发线上实时拦截模型,对重点客群开展动态风险排查,有助于提高反诈质效。此外,还通过深化警银协作,加大对异常开户、异常取现、异常线索的识别和防控力度。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李一帆表示,从金融业角度看,银行要筑牢数字化安全防线,有效运用科技手段描绘用户画像,以便精准识别客户日常交易习惯,进而在交易事前、事中、事后跟进风险评估,筑牢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屏障,不断提升金融反诈工作质效。


  值得注意的是,对消费金融机构而言,做好长尾客群的反诈工作更为重要。记者从多家消费金融机构了解到,数字化反诈手段已经深度赋能业务转型。


  比如,招联金融凭借金融科技优势积累,结合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精准触达,对可能被骗的用户及时进行反诈提醒与行为劝阻。2022年以来,招联金融成功识别并拦截电信诈骗损失金额7.7亿元。通过网络核查、大数据分析、电话核实、综合评估到最终审批放款环节的层层把关,持续进行动态科学的风险管控,为用户打造安全稳定的金融环境。与传统的预警手段主要停留在打电话或上门劝阻不同,马上消费金融基于自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自主研发反诈预警系统,实时提供预警线索,达到在源头识别拦截涉诈风险的效果。


  个人则要从多方面防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型诈骗。李一帆表示,一方面,个人要警惕诈骗短信和钓鱼网站,审慎稳妥使用自身面部、指纹以及密码等重要信息,防止个人重要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同时,学习相关金融知识,在掌握基本金融知识的基础上,切实保护好自身合法权益。另一方面,银行要运用多种方式加大金融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力度,引导个人妥善保管身份证、银行卡以及社保卡等,及时注销长期不使用的沉睡账户,确保自身用卡安全。(记者 王宝会)


  转自: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