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降价到免费 大模型的“进”与“退”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5-29





  近期,抖音、阿里云等宣布大模型降价,百度、腾讯云、科大讯飞等则宣布部分模型免费。业内人士表示,从“卷”参数到“卷”价格,大模型比拼进入白热化阶段。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多家大模型企业和行业客户了解到,当前大模型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落地处于初级阶段。除了价格,能否解决客户业务痛点并创造价值,是大模型发展的关键。


  从“卷”参数到“卷”价格


  国内大模型价格体系出现巨变。


  5月11日,智谱AI宣布,入门级产品GLM-3 Turbo模型调用价格从5元/百万tokens降至1元/百万tokens,降幅达80%。


  5月13日,字节跳动宣布豆包主力模型降价,调整为0.0008元/千tokens。


  5月21日,通义千问商业化模型宣布降价。其中,Qwen-Long降幅最大,输入价格为0.0005元/千tokens,降幅达97%,输出价格为0.002元/千tokens,降幅达90%。另外,通义千问开源模型中,Qwen1.5-32B和wen1.5-110B七天限时免费。


  今年一季度,百度发布三款轻量模型,率先打出低价牌。随着多家厂商宣布大幅降价,5月21日,百度智能云再放“大招”,百度文心大模型的两款主力模型ENIRE Speed、ENIRE Lite全面免费。


  5月22日,腾讯云公布全新大模型升级方案。其主力模型之一混元-lite模型,API输入输出总长度计划从目前的4k升级到256k,价格从0.008元/千tokens调整为全面免费。


  另外,科大讯飞宣布,讯飞星火API能力正式免费开放。其中,讯飞星火Lite API永久免费开放,讯飞星火Pro/Max API低至0.21元/万tokens。


  目前,面向企业客户和开发者,以API调用量为标准的计费模式较为常用,token是输入数据最小单元。赛迪顾问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常务副总经理邹德宝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为了吸引更多客户,模型厂商采取降价策略,以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随着用户和场景不断扩大,性能不断提升、价格不断下降将成为大模型发展趋势,主要是因为算法调用边际成本不断降低。”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告诉记者。


  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大模型开展价格战是否有利于产业健康发展?


  百川智能2023年3月成立。作为一家初创公司,百川智能CEO王小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价格战与技术进步有关。同时,大厂考虑更多的是未来机会,而不是短期亏损问题。“这是巨头间的游戏,百川智能别掺和进去。”王小川说。


  另一家大模型初创公司零一万物董事长兼CEO李开复认为,疯狂的价格战是“双输”打法。其团队不会贴钱、赔钱做生意。


  邹德宝认为,价格战会导致利润空间压缩,一些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模型提供商可能面临生存压力。对于实力强大的企业来说,通过价格战可以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实现规模效益。


  免费并非大模型独有的商业模式,早在20年前,从百度的免费搜索到360集团免费提供杀毒软件,“免费”就成为互联网的代名词。而低价和免费模式进入大模型竞技场,会对产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业内人士表示,大模型厂商在价格上的“退”是为了寻求商业模式和用户增长上的“进”。当下,一些大模型企业开启新的商业模式探索。


  帮助客户创造价值


  大模型创业公司月之暗面最近为旗下AI应用产品Kimi开通了打赏功能。在Kimi使用高峰期,用户会被提示可通过购买5.2元至399元不等的礼物,获取不同的高峰期优先使用时长。


  专家介绍,头部传统企业已普遍认可大模型在生产提效、工艺优化、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等场景的价值,并陆续落地具体项目。


  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记者了解到,当前,行业客户更加关注大模型解决实际业务的能力,能够真正理解行业、为业务带来效益的大模型受到青睐。


  多位大模型行业从业者告诉记者,目前大模型在各行各业应用落地处于初级阶段,厂商基于前期拿到的训练数据来做出可用的模型,向客户展示应用潜力。但模型实际应用还需对客户的真实数据进行训练和精调,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大模型在价格竞争的同时,要注重技术创新和质量控制,实现可持续发展。”邹德宝称。


  Lepton AI创始人、原阿里巴巴副总裁贾扬清直言,大模型的落地难题并不在“贵”,而在于如何帮助客户真正创造价值。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阿里的通义千问API日调用量过亿,服务9万多家企业用户;百度文心大模型API日调用量超过2亿,服务超过10万家企业用户。


  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接受大模型,对于大模型企业而言,在保持较高活跃度的同时,帮助用户解决业务瓶颈问题,有利于形成自身和产业健康发展的商业生态。(记者 彭思雨)


  转自:中国证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