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Mobile2024移动互联网春季报告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5-13





  5月7日,国内知名的商业智能数据服务商QuestMobile发布了中国移动互联网2024年春季大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24年3月份,移动互联网月活用户为12.32亿,同比增长了2000万,同时,用户粘性仍在持续增长,移动互联网全网用户使用总时长打到2039.6亿小时,同比增长了116亿小时,这背后,移动视频、移动社交、移动购物三大行业继续吸引流量,增长贡献率分别为46.7%、21.8%、10.7%。


  此外,由于人均月度时长已经达到165.6小时,同比增长了6.6小时,形成了稳定的用户基数、使用习惯和行业增量,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消费动能”,并且促使全新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消费模式形成。


  消费扩张的动能源源不断


  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止到3月份,移动互联网中高消费意愿的用户增长明显,占比突破75%,带来了巨大的消费增量,尤其是女性、00后、银发群体及新中产群体的持续增长,且使用时长和频次进一步加深,给手机银行、本地生活、数字阅读、有声听书以及AIGC等行业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消费动能”。


  这当中,智能设备APP行业使用总时长同比增速接近30%,超过其他行业;金融理财APP行业时长增速位列第二位,达到19.7%。而短剧的爆火,刺激了抖音、抖音极速版、红果免费短剧使用时长增长,对移动视频行业时长增长贡献率分别为76.8%、33%、9.6%。


  除了线上消费,在良好的物流基础设施支撑下,电商、直播电商等实物消费继续爆发,3月份,移动购物行业月活跃用户突破10.73亿,同比增长了5.7%。这当中,除了综合电商平台持续借助春节、38妇女节、315家电节等吸引购买转化,短视频平台持续与传统电商平台抢夺用户,双方重合用户已经达到了8.67亿,促使直播带货、达人模式更加火热。


  这种激烈的竞争,带来了良好的销售效果。2024年一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1.6%,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了3.2个百分点。“吃”类、“穿”类、“用”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了21.1%、12.1%和9.7%,网络消费增速持续高于各类线下零售业态,成为扩大消费的重要引擎。


  同时,“二手交易”正在年轻群体中持续崛起,闲鱼、转转3月份月活用户分别达到1.75亿、0.24亿,占据了市场97%份额;此外,随着闲置交易行业规模的扩大,两大平台重合用户规模同比增长,用户画像上则以90后、00后为主,占比达到了58.4%。


  “线上线下一体化”新消费模式日趋成熟


  各类消费持续增长的同时,新的“线上线下”联动形态也在形成,一方面,线上平台加速与线下各类消费场所合作,另一方面,线下实体也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最终形成了用户体验上的“一体化模式”,刺激了消费量的爆发。


  首先,本地生活消费以及即时零售模式都在快速爆发。本地生活平台美团、大众点评3月份的月度活跃用户量分别达到了4.54亿、1.1亿,同比增长17.5%、19.2%;同时,小程序为依托的餐饮即时销售模式,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用户粘性,麦当劳、肯德基+、瑞幸咖啡、蜜雪冰城微信小程序的月活用户分别达到5513万、4530万、3103万、2630万,同比分别增长了65.4%、113.9%、78.6%、20.6%。


  抖音、快手、微博、小红书等内容平台,持续完善“内容种草+线下消费”的模式,从传统的电影演出、文旅宣发,到餐饮娱乐全系列,形成了完整的打法模式。


  例如,猫眼电影抖音小程序2024年2月的月活跃用户规模达381.4万,环比增长725.1%,同时,电影相关热点话题也在微博平台上引起用户热烈讨论,基于热搜榜单达到全网发酵,助力电影快速出圈。


  而在文旅方面,一季度各类出圈话题持续火爆,1月份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3月份的天水麻辣烫、4月份的王婆说媒,均突破了千万级人次的内容互动量,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特征。


  其次,线下实体的“数字化”建设,为消费增长提供了更多保障。


  各大旅游景点、博物馆、酒店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持续改善出游体验,吸引更多用户。3月份,上海迪士尼、故宫博物院、长隆旅游、北京环球度假区、参观北大、国家博物馆、参观清华等微信小程序月活跃用户分别达到1081万、297.6万、179.2万、174.8万、114万、95.1万、74.2万。


  而航空、铁路系统,以及城市公交系统的数字化发展,尤其热门旅游城市的线上公交服务建设,为外地游客的出行提供了更多便利,也进一步提升了人们旅游出行体验。3月份,天津市、北京市、长沙市、成都市、青岛市公交服务行业的用户活跃度占比TGI位居前五位。


  转自:消费日报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